符琳 俞勇佩 錢慕暉 陳曉光
摘 要:本文首先通過人工檢索、篩選的方式對傳播北京地區(qū)公共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新媒體進行初步的基礎數據普查,然后根據傳播平臺的影響力排名和市場占有量,從基礎數據庫中選取重點對象進行深入分析,采取問卷調查、質量評價、交流座談、建立微信工作群等方式掌握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在新媒體的傳播現狀,分析了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在新媒體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并為規(guī)范北京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工作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氣象信息 新媒體 傳播
中圖分類號:P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3(b)-0126-03
為了充分了解北京地區(qū)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情況,本文圍繞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傳播載體、傳播情況等方面進行調研,分析了北京地區(qū)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并為規(guī)范北京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工作提出了建議。
1 調研對象和方式
1.1 調研對象
新媒體由于自身的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獲取途徑方便等特點,越來越得到公眾的廣泛使用。目前,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正是主要通過網絡、手機短信、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載體進行傳播。然而,在利用新媒體傳播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同時,也發(fā)現了諸多傳播上存在的新問題。
1.2 調研方式
采用基礎數據普查與重點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首先通過人工檢索、篩選的方式對傳播北京地區(qū)公共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新媒體進行初步的基礎數據普查,然后根據傳播平臺的影響力排名和市場占有量,從基礎數據庫中選取重點對象進行深入分析調研,通過問卷調查、質量評價、交流座談、建立微信工作群等方式深入分析新媒體在傳播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方面的傳播情況。
2 新媒體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現狀
2.1 總體情況
2.1.1 傳播單位
通過前期初步的基礎數據普查,利用新媒體傳播北京地區(qū)公共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單位有86家,注冊地在北京的有33家。在北京市氣象局已備案的單位46家,其中開展公共氣象服務的9家,占總數的19.6%,開展專業(yè)氣象服務的37家,占總數的80.4%。從備案數據來看,開展專業(yè)氣象服務的備案單位居多,公共氣象服務的單位偏少,33家中只有9家,占27.27%。
2.1.2 傳播載體
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傳播載體主要以網站、手機客戶端、短信、微博、微信等多種形式為主,據調研,一家傳播單位可能利用多種傳播載體進行傳播氣象預報預警信息。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現有傳播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網站上千家,手機客戶端500多個,機構認證的天氣微博上萬個,微信小程序和微信公眾號上百個,體量巨大,形式多樣。這些載體大部分傳播全國主要城市氣象信息,部分只傳播當地氣象信息。
2.2 重點分析對象情況
2.2.1 重點分析對象的選取
由于調研對象數量龐大,為深入分析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在新媒體中的具體傳播情況,本文主要以網站、手機客戶端兩種新媒體傳播載體為主,并根據網站訪問量、手機客戶端的下載量和影響力,選取了14家傳播北京地區(qū)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單位作為重點分析對象進行深入分析,有2家單位既有網站又有手機客戶端,實際重點分析的傳播載體為8家網站和8家手機客戶端。
2.2.2 分析方法的確定
通過向重點分析對象發(fā)放調查問卷,從法律法規(guī)、數據來源、更新次數、更新時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了解。然后,選取2017年“6·22”、“7·20”和“8·16”三次重大天氣過程對重點分析對象開展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傳播質量評價。評價指標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致性、傳播及時性。內容一致性是指傳播的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與當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發(fā)布的同類別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相比較,內容是否一致;傳播及時性是指在官方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fā)布之后,媒體進行傳播的時間是否及時,要求預報信息在1h內進行傳播,每15分鐘為一檔,預警信息在50min內進行傳播,每5分鐘為一檔。
2.2.3 調查問卷統(tǒng)計結果分析
86%的被調查對象表示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氣象預報發(fā)布與傳播管理辦法》中關于氣象信息傳播的相關規(guī)定。70%的被調查對象數據來源于中國氣象局,10%來源于國外,20%未標注數據來源。20%的傳播載體每天更新2次預報信息,60%的單位每天更新3次預報信息,20%的單位每天更新4次預報信息,更新時間大多集中在早上8點,中午12點和晚上18點前后。
2.2.4 質量評價結果分析
(1)預警信息內容一致性和信息完整性均合格。
在三次天氣過程中,被調查對象傳播的預警信息內容與北京市氣象臺發(fā)布的完全一致,并均標注了數據來源和發(fā)布時間,在傳播內容一致性和信息完整性方面均合格。
(2)預警信息傳播及時性逐步提升。
在“6·22”、“7·20”和“8·16”三次天氣過程中,被調查對象的預警信息平均傳播時間分別為15.3、14.5和9.6分鐘,平均傳播時間逐步縮短,傳播及時性逐步提升,具體見圖1。
(3)預警信號圖標逐步規(guī)范。
在“6·22”、“7·20”和“8·16”三次天氣過程中,使用標準預警信號圖標的網站和手機客戶端分別為18%、20%和45%,預警信號圖標規(guī)范率逐步提升,具體見圖2。特別在“8·16”天氣過程中,使用標準預警信號圖標進行傳播的單位顯著增多。
(4)預報信息傳播及時性不穩(wěn)定。
在“6·22”、“7·20”和“8·16”三次天氣過程中預報信息平均傳播時間分別為39、21和33.4min,平均傳播時間為31.13min,具體見圖3。
(5)預報信息傳播內容一致性不穩(wěn)定。
在“6·22”、“7·20”和“8·16”三次天氣過程中預報信息傳播內容偏差率分別為46%、23%和36%,具體見圖4。偏差主要集中在天氣現象的描述與北京市氣象臺發(fā)布的不一致,其次,有的網站和手機客戶端不傳播風向,只傳播風速,且有時風速也與北京市氣象臺發(fā)布不一致。
3 存在問題分析
3.1 氣象信息傳播單位對氣象信息傳播不規(guī)范所產生的嚴重后果認識不到位
部分單位在氣象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隨意性。例如有的單位出于自身網站和手機客戶端版面美觀及幅面安排的考慮,采用自己設計的預警信號圖標,認為與標準預警信號圖標類似即可,或者認為傳播的氣溫與官方偏差1~2℃,風速偏差1~2級都是小事,對由此而引起公眾誤解,影響氣象部門的權威性等嚴重后果認識不到位。
3.2 氣象信息傳播單位缺乏對氣象信息傳播工作的資金投入
部分單位網站開展公眾氣象信息傳播屬于公益性服務,由于不盈利,所以對網站的后期運維沒有匹配足夠的資金和人力,無法第一時間解決存在的問題,例如一些網站或手機客戶端沒有關于氣象預警信息的推送設置,不能及時將氣象預警信息推送出去,或者在版面上沒有標注數據來源和發(fā)布時間,但相關的網站和手機客戶端卻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修改解決。
3.3 氣象主管機構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數據接口
大部分重點分析對象目前傳播的氣象信息是來自中國天氣網,屬于二次傳播,這就導致在傳播時間上會有一定的延誤,無法保證傳播的及時性。同時,二次傳播會增加數據誤傳的概率,無法保證傳播內容的一致性。主要原因還是氣象部門沒有提供數據接口,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信息獲取渠道。
3.4 氣象主管機構沒有提供統(tǒng)一的預警信號圖標
一直以來,氣象主管機構沒有向氣象信息傳播單位提供官方的預警信號圖標,氣象信息傳播單位都是使用自己設計的預警信號圖標,這就容易造成公眾認識上的混亂,影響氣象主管機構在氣象信息發(fā)布上的權威性。通過調研發(fā)現,在給重點分析對象提供了官方的預警圖標矢量圖后,預警圖標的規(guī)范性顯著提升。
3.5 氣象主管機構監(jiān)管對象不全面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高速傳播、高度自由的時代,氣象信息傳播單位和載體數量大,形式多,變化快,單靠人工檢索和篩選的方式并不能完全掌握氣象信息傳播單位和載體的情況,這就導致氣象信息傳播市場監(jiān)管存在漏洞。
4 規(guī)范新媒體氣象信息傳播市場的思考與建議
4.1 加強引導,規(guī)范傳播行為
一是要加強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和普及,提高氣象信息傳播單位對氣象信息傳播工作的重視,樹立依法傳播的意識;二是要加強相關標準的學習和培訓,提高氣象信息傳播單位在氣象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三是要加強平時的溝通和協(xié)調,及時發(fā)現氣象信息傳播單位存在的問題,不斷規(guī)范氣象信息傳播工作。
4.2 開放合作,提高傳播效率和質量
一方面要盡快與氣象信息傳播單位建立統(tǒng)一的公眾氣象數據接口,解決在氣象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的數據來源不統(tǒng)一、信息格式不一致、信息傳播不及時、信息數據有偏差等問題;另一方面要公開氣象預警圖標矢量圖供氣象信息傳播單位下載使用,規(guī)范預警信息傳播中的圖標。
4.3 完善手段,加強傳播市場管理
一是要健全完善氣象信息傳播單位臺賬,通過大數據手段摸清氣象信息傳播單位底數,明確監(jiān)管對象,做到有的放矢;二是提高氣象信息傳播質量評價技術水平,實現對氣象信息傳播情況的實時監(jiān)控和隨時采集,提高質量評價的效率;三是加強氣象信息傳播執(zhí)法檢查,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依法管理氣象信息傳播工作,樹立氣象信息傳播法律法規(guī)的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王淞秋.網站氣象信息傳播特征[J].氣象科技進展,2017,7(5):59-61.
[2] 彭瑩輝,劉立成,葉夢姝,等.新媒體時代的氣象信息傳播公共政策[J].閱江學刊,2016,8(1):21-25.
[3] 王倩.“全媒體時代”提升氣象信息傳播力的思考[J].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2):162-163.
[4] 何孟潔,王亞偉.自媒體環(huán)境下社會氣象信息傳播方式探究——以“中國氣象愛好者”發(fā)布臺風“泰利”信息為例[J].科技傳播,2017,9(21):168-170.
[5] 陳力丹,許小峰.強化互聯(lián)網思維,讓氣象傳播更好地服務社會[J].氣象科技進展,2017,7(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