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軍
【摘要】:有機生態農業的發展既符合農業生態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又符合農村社會人文發展的方向,是中國農業發展的趨勢。項目借助康定至雅安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的契機,依托區域內良好的資源條件和客源市場需求,切實可行。
【關鍵詞】:丹巴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引言】:有機生態農業以其獨特的觀賞游憩價值、實用價值、生態價值,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丹巴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麓、大渡河上游干熱河谷地區,是西南地區重點林區,植被群落從低海拔到高海拔成垂直分布,有云杉、冷杉、樺木、紅豆杉、檀木、無花果、黨參、蘋果、梨、花椒、核桃、杜仲、厚樸等。森林植物產品豐富,有松茸、羊肚菌、黃絲菌、猴頭菌、大腳菇、木耳等幾十種可食用、藥用的野生菌和野生食用植物。丹巴的自然風光神奇美麗,“天然盆景”、黨嶺風光,集雪山、森林、海子、溫泉、草甸于一體;墨爾多神山,納山、水、林、崖、洞108圣景于一爐,還有古碉、莫斯卡格薩爾石刻等人文景觀。這些都為有機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基礎。
1、丹巴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設計原則
丹巴縣生態農業發展項目的設計原則主要是在丹巴縣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進行優化和建設。一方面,在進行生態農業設計時盡量利用原有基礎條件和土地原生資源,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周邊環境有效融合,突出“生態農村”特色,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另一方面開發生態農業體驗,強調游客參與性,為游客創造“回歸自然,健康體驗”的極佳場所,吸引城市居民到農莊觀花采果、養生休閑,體驗川西農耕文化、養生文化;同時還要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合理利用原有基礎設施條件和農業資源優勢,在滿足游客多樣需求的同時,提高果品生產的經濟效益。
2、丹巴縣生態農業發展的幾種模式分析
項目以特色水果有機循環生產為依托,結合傳統農耕文化、鄉村生態環境的可展示性和參與性,圍繞“觀光采摘、科技示范、生態養生”三大功能,以“生產、生態、生活”新風貌為主題,依據園區內地理環境條件、農業資源分布現狀,充分利用原有基礎條件和土地原生資源,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項目建設面積約481畝,園區共分為有機果品采摘區、有機循環農業展示區、生態農居、濕地休閑觀光區、生態養殖區等五個功能區。
2.1有機循環農業展示區
主要展示有機循環農業等農業新技術,同時也是整個園區的入口和窗口,因此在景觀設計時突顯其展示和主入口功能,布置傳統農耕文化展示和有機循環農業技術展示,展示川西農耕歷史的演變和傳統耕作與現代有機循環生產之間的傳承和演變。
2.2有機果品采摘區
以原有果樹資源為基礎,引種適宜丹巴地區種植的特色水果,沿農莊主干道左右兩側種植果樹,形成花果觀賞景觀效果,主要滿足游客有機果品觀光、采摘、購物所需。
2.3生態養殖區
建立果園生態養殖場,養殖蟲草雞、兔、羊等,同時可以提供牦牛肉等丹巴縣特色肉質產品。旁邊建沼氣池,將生產區的綠肥、作物秸稈等進行發酵處理,產生沼液供整個園內果樹、花木、蔬菜生產所用。
2.4生態農居
依托起伏的地形,以川西民居為特色風格,保留川西林盤生態居住形態,形成可供游客住宿的鄉村農居院落,展現傳統農村生活風貌。利用山泉水,蓄水形成自然水體,靠近農居邊緣種植水生植物裝飾美化,滿足游客觀光休閑等娛樂活動需要。
2.5濕地休閑觀光區
優化生態濕地景觀,建設親水平臺、棧道等水邊設施,種植運動休閑草坪和其他一些旅游輔助設施。
3、丹巴縣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的效益評價
丹巴縣生態農業發展項目建設期為1年,其中第一年為建設期,第二年開始產生營業收入。本項目的營業收入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一是有機果品、畜禽產品收入;二是休閑度假收入。
按照本項目常年可接待游客5萬人次,項目運營第一年接待游客按2萬人次,第二年按3萬人次計,第三年按5萬人次計,第三年之后按5萬人次計;依據本項目經營規模、經營檔次、園區觀賞使用價值,參照附近城市旅游旅游項目收費標準,并考慮客源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按180元/人次估算休閑度假收入。第一年為360萬元,第二年540萬元,第三年及之后每年收入為900萬元。有機果品預計第二年投產,按12000元/畝計算銷售收入,平均每年按照350畝計算。投產后每年收入預計為420萬元。項目概算總投資3300萬元,按照預計的收入計算,第三年就能全部回本,第四年之后收入增多。
結語
丹巴縣生態農業發展項目充分調研項目區域自身及周邊基礎條件,項目建設后,將為丹巴縣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示范,同時也為丹巴新型城鎮化建設、新農村建設的探索提供參考,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宋健:《合陽縣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及發展對策》,《農民致富之友》,2017年02期。
[2]葉青鵬:《平衡農業資源與環境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吉林農業》,201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