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霞
摘 要:教學案例是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優秀的教學案例都有典型意義的,它能給別的教師帶來一定的啟示,從而提高教學水平。本文講述和分析的是筆者一節小學體育課《迎面接力跑》教學中發生的真實案例。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案例;案例沖突;案例評析
一、案例主題
根據現代教育的根本思想和新課程改革的宗旨,本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確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積極完善以“動”為主的課程目標體系的同時,以探究型課程為主,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特長,以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練氛圍,探索一條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自我完善的教學模式。體育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單調、枯燥的學習氛圍,而是要通過教學讓學生充分展示、體現自我。充分體現一個中心、四個特點。以讓學生自動學習,積極實踐,努力創新為中心,結合體育學科突出四個特點。特別是對水平二的學生來說,通過游戲或競賽形式進行體育教學,達到教學目的,提高學習成績,激發學習興趣。 本課,我選擇了各種游戲來結合教學內容。采用引導,打破傳統創編,自主學習、游戲等教學方法,旨在不僅達到健身強體的作用,還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合作,解決困難的能力。本課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發展速度和靈敏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案例細節
(一)創設合作學習情境,明確合作學習目標。我:“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在游戲與競賽活動中展開接力跑的學習,以展示我們班同學合作學習的意識、能力與技術、技能,好不好?”
學生反應:“老師,我有一個想法,需要向您匯報”
我:“這位同學你有什么想法?請講”
學生:“我們都想練一會兒……練好了以后再比賽,老師:可以嗎?”
我:“好吧,同意你們的正當要求,給大家5分鐘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每組派一人到我這取一根接力棒,以剛才宣布的小組為單位,一邊作交流溝通,一邊和合作練習”; 學生激動、緊張的喊叫聲此起彼伏。大家開始認真練習,總結要領。
(二) 嘗試與交流、沖突與融合,有意義、有價值的合作學習研討問題生成了。 隨著我的一聲長哨,全班同學又簇擁到了我的周圍。很多學生嚷嚷:“我們還沒練好呢,就開始比賽了?”
我:請舉手后,具體說明,為什么沒有練好呢?
學生1:我是我們小組跑第一棒的,XX接棒時跑得太快了,我們好幾次都沒有接穩、接住棒……
學生2:我是我們小組跑第三棒的,接棒時對面的同學總是跟我撞到一起,妨礙我的速度……
學生3:我是我們小組跑第四棒的,我講交接棒的時候把棒立好,立好,他們偏不聽!接棒傳到我這,真拿不住!要是不改,我們組肯定是最后一名,我保證按照我說的來,百分之百的不丟掉接力棒!……此時,爭執聲、指責聲一片!
我:同學們:請安靜! 你們已經明確地意識到:只有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合作的力量才能提高、才能取勝,這是非常好的,這也是非常可貴的。但是,相互指責,相互埋怨能解決問題嗎?僅有想取勝、進步的愿望,但沒有合作取勝的技能和方法,目的也是達不到的。小組合作學習的人際交流與溝通的技能是:怎么傾聽、怎么表達、怎么交流、怎么建議、怎么商討……怎么學會傾聽、怎么學會表達、怎么學會質疑、怎么學會保留意見以及輪流負責的小組長應該怎么主持、怎么在充分民主的基礎上歸納和集中等等。我此番話語說完后,從學生們面部表現看,不僅冷靜了下來,而且一些學生還帶有愧疚自責之神情。由此可以看出,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們已經十分敏感意識到了,他(她)們因合作技能的不足,而導致了體育運動知識技術學習的低效不足。
我繼續講:怎么在快速跑動中完成迎面傳接棒技術呢? 我就同學們提出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運動技術性知識問題分別作了答疑式的講解和示范。
三、 案例結果
在這節《迎面接力跑》的課上,以往是我講授,學生練習。大家都覺得沒勁,那個跑得快的學生覺得自己并沒有完全施展能力,因為他沒有這需要(又不是測驗),只要稍加努力,便將同伴甩下一大段,而跑得較慢的學生也覺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超不過同伴,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可在本堂課中,我們換了學習形式與學習方法,以集體、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他們覺得找到了真正的樂趣,這使我很高興。他們的改變,打破了教師給他們固定的活動框架,滿足了他們個人的心理需要,對他們的學習無疑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什么不可以呢。于是,我便召集了全體學生,讓小組為單位,自己找練習的方法(在相鄰近的幾個小組內),相互合作、協調配合,自我總結,自我探究。就這樣,在后面的幾次練習中,學生練習的興致始終很高,課堂氣氛出奇活躍。
四、 案例評析
這節課給了我很大的震撼。體育課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體現學生為主體,確是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而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可以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積極主動學習,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融為一體,從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隴西縣昌谷學區金灣小學, 甘肅 定西 74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