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波
[摘 要]提問是獲得知識的直觀渠道,當我們遇到了不懂的問題,就會直接的提出質疑,從而循序的了解某些知識的條件,對于小學數學的教學來說也是一樣,從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辨、問題的思考、問題的化解整個過程,學生以循序漸進的形式摸索數學的內涵,提問是汲取知識涵養的第一步,而問題并非直截了當,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提問也具備藝術性,教師應在了解學生的基礎,并預先到學生的闡述方向的情況下,提出開放性較強的問題,預測可朝著哪一個方向去引出下階段的知識點,并結合學生的反饋,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質疑,提出有關的疑問,在課堂上消除學生的困惑,讓學生有自主發言的機會,借由提問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潛能。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
小學數學在教育變革的路上,逐漸導入了更多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生的好奇心被時刻的牽引著,走上了主動的探究舞臺,做為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提問仍舊在數學的課堂上占據著重要的作用,提問是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傳統的提問預留給學生的時間不多,更多的時間里教師都是單向化的進行知識的機械化傳輸,在現今的教育中,逐漸提高了對學生的素質關注度,那么就應把提問的主動權逐漸的交給學生,數學的問題抽象而有著層次化的特點,一些數學的問題都可從多角度獲得認知,當提問變成知識索求的“導線”,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一、創新解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提問的提出是為了最終的問題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問題思考的中間環節也是十分重要的,傳統的教學中僅關注了首尾,要求學生能夠獲得答案,獲得答案的方式與思維方式都不是課堂上重視的條件,但在素質教育中,教師應格外的關注學生的思路,一些學生的想法具有個性化,雖然沒有按部就班的采取模板進行公式的套用,但仍舊得到了正確的結果,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了解不同層面的數學定理,真正的明白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積極主動地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如對學生所提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嗎?”,教師不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對自己的圓柱模型進行自主操作。學生通過剪、疊等各種不同的方法驗證問題的答案是否正確,然后對該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并對其認真研究和分析之后,驗證了問題“圓柱上下兩個底面的面積是相等的”是正確的結論。教師采用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沒有扼殺學生的創造性,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及創造能力,進而實現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二、營造和諧氛圍使學生敢問
把問題意識比作是種子,這顆種子能否萌芽,取決于是否有一個適宜的環境和氣氛。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于讓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師提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長期以來教師在學生中間是高高在上的,絕對的權威。這樣的師生關系產生過不少的負面影響,學生害怕教師,對教師是絕對的服從,這可能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或對立,更不要說是學生敢于向教師提出些要求、建議或問題;二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重視不夠,首先要破除這種“習慣”和“成效”,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并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特別要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三、提問應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是當今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課堂提問的基本原則。我們都知道,教學活動是個動態的過程,教材所承載的知識,需要師生之間的共同進行合作、探究、交流和體驗來獲得。因此,課堂提問就必須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與交流,必須本著平等、合作、對話的原則,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為前提。如教“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這樣設問:①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已學過的什么圖形?②拼成的圖形的底是原來三角形的哪一條邊?③拼成的圖形的高是原來三角形的什么?④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圖形面積的多少?⑤怎樣來表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先小組內動手擺一擺、拼一拼,再回答,這樣就充分運用各種方式激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會他們善于合作、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他們自覺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四、課堂提問應做到適度
“適度”就是提出的問題應難宜適中,該問則問,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應該深鉆教材,研究學情,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找準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精心設問、發問。有位教育家說得好“要把知識的果子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摸得著的位置。”課堂提問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后獲得正確的答案。例如教學10以內數的認識時,我利用“班班通”,把事先收集的畫“給爺爺讀報”展示在屏幕上,這幅畫人物簡單明確、思想性好,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現實,當屏幕一打開,馬上就引起了小學生的注意,并聚精會神地看,這時,我稍等了一下便問:“這幅畫上有幾個人?”然后,教會學生怎樣看數學書上的圖。看圖上畫的什么,數一數有幾個,邊看、邊想、邊說。看不明白的可以問老師。這樣做,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才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獲得知識。
五、結語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種藝術,也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課堂提問,能給教師帶來無盡的教學趣味,同時也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提高。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該努力探求課堂提問妙法,使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迸射出創造的火花,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敬澤.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初探[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5(10).
[2]鄒益群.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與方法初探[J]. 新課程學習下, 2013(1):9-9.
[3]吳蔥蔥.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與方法初探[J]. 新課程上, 2013(1):9-9.
[4]謝光祥. 在繼承和創新中尋求平衡新課程下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策略初探[J].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5(19):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