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鳳
[摘 要]閱讀已經不簡單是語文中的一種教學要求,閱讀更多的是陪伴人們一生,為人們排憂解難,開闊心扉的一種形式,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將書籍奉若三餐,在不斷的閱讀積累中,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字詞匯、了解更加廣闊的世界、體味百味雜陳的人生、升華情感認知、找到與自己情感共鳴的部分并為自己的人生走向提供指南,閱讀的內容通常是積極的,即使閱讀的書籍中涉及了很多令人心酸痛苦的環節,最終的結果也會給人以積極的體悟,小學閱讀中,學生的認知還較為淺薄,閱讀的能力不強,應循序的在閱讀教學中,填充學生的認知空缺,優化閱讀的教學方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生;閱讀能力;培養
閱讀教學與閱讀能力的培養應收益同步化的,教師在閱讀的教學中,除了考察學生的閱讀量外,還應了解學生的閱讀理解情況,在課堂上為學生預留時間,聽一聽學生的閱讀見解,學生雖然面對閱讀的文本在思維方式上還稍顯稚嫩, 一些閱讀的理解回復也讓人啼笑皆非,但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學生能夠自主的參與閱讀,在閱讀中必然具備自主的優勢,教師應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從而讓學生意識到閱讀并非難事,在閱讀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不斷的發散思維獲得閱讀的全新感悟。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缺少閱讀興趣的培養
為一句“不輸在起跑線上”,小學生本身閑哉悠哉的童年,也被摻雜著各種的補習班與興趣班,而閱讀需要學生靜下心來進行逐字逐句的揣摩,但學生大多并沒有這個時間,更多的空閑里,學生在玩鬧,使得閱讀的時間被壓縮,很難對閱讀產生興趣,加上教師安排大量的閱讀相關任務,作文、日記、摘抄,這些都與閱讀息息相關,學生的閱讀內容通常貼近這些任務,也就更少有時間進行喜愛的閱讀,家長相較于故事書更加愿意給學生買作文書,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的消減。
2.缺少閱讀評價制度
一些學校缺少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學生閱讀過于表面化,一般只是機械地重復,死記硬背,以完成硬性的指標,由于評價制度缺失,學生不僅對課本內容無法投入,更失去閱讀積極性,不會將書本當作朋友,而將語文閱讀當作一種壓力。
3.指導閱讀的方法不科學
一些小學生在閱讀時缺少科學的指導,就算老師對閱讀做出了相應的計劃,講授了課外閱讀方法,基本上還是具有局限性,都是針對一本書或一節課進行指點,并沒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學生不能掌握閱讀技巧。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
1.指導學生正確地閱讀
閱讀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難直接地展示給廣大的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閱讀,通過提問的方法,在課堂閱讀中讓學生主動尋找答案,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是自我體會的過程,有助于強化閱讀能力。例如:對《丑小鴨》這篇課文進行講解時,應該讓學生整體瀏覽一遍課本內容,有個大概了解,然后,給學生布置問題,如丑小鴨是怎么變成白天鵝的呢?這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重新閱讀課文尋找答案。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通過這個故事,學生有什么感想”?學生經過思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說出感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語文知識,提高閱讀能力,豐富生活感悟,表達自己的想法,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水平。
2.充分挖掘課程內涵
語文閱讀課,就是要以讀為本。形式多樣地朗讀,不同層次地讀。初讀感知,細讀領悟。自由讀、齊讀、指名讀、分組讀、分角色演讀、配音讀、師范讀……只有引導學生多讀,才能讓學生讀出哲理內涵,領悟其思想感情。小學《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的學習中,老師可以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朗讀,從而讀出語氣、讀出感情。例如第四段的學習,本段講的是爸爸遺體歸來的情景以及爸爸臨死前的呼喚。教師可以首先放一段哀樂(如二胡名曲《江河水》)感染學生,幫他們進入角色,再自由讀書,效果較好。學生眼里噙著淚,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讀“爸爸的呼喚的是什么”一句時,教師可以根據那個排比句層層深入引導學生朗讀,讓“和平”之聲漸漸喊響,深入生心。讀到“當今世界并不太平”一段時,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戰亂錄相,引學生載入戰亂的慘痛之中,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戰爭的存在。明白了這一切,接下來再讓學生讀書,就能讀出那種憂慮,那般惶恐、那種擔心。
3.多角度拓寬學生的閱讀途徑
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要從多個方面著手,引導學生創意朗讀。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會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每個人的經歷是不同的,讀書的感觸也是不同的,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這種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閱讀,這樣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熱情。如,《走,我們大家植樹去》,學生因為生活的環境和經歷不同,閱讀的感受和對植樹的感覺是不同的,有的學生每年都會和父母一起植樹,對片片樹葉都是快樂的音符有一個比較真切的感受,而生活在城市中的學生可能沒有這種感受,對植樹的重要意義也不會有更好的理解。
4.培養個性化閱讀
通過教學實踐,要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期待,通過課前與學生之間開展一些啟發性的談話,創設一些生動的情境,讓學生達到一種欲讀不能的期待,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如,在學習《燕子》時,要想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可以通過燕子在春天里飛翔的美景,告訴學生這是一種從南方回來的美麗小鳥,這種小鳥有多美多可愛呢?你們喜歡這樣的小鳥嗎?想不想對它們有更多的了解呢?這樣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動機,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什么是“光滑漂亮”?什么是“剪刀似的”?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些美麗的詞匯張揚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督促下,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是必然的趨勢。強化閱讀教學,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都具有重要意義。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下,對教學方式作出一些創新,以學生為教學主題,注重學生的課外閱讀,并且采用合理豐富的教學手段,一定能夠提高閱讀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方勝.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12:170-172.
[2]張海波. 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 教育教學論壇,2014,07:203-204.
[3]蔡文舉.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J]. 教育教學論壇,2016,15:283-284.
[4]張立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課程研究旬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