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性良
[摘 要]我國的新課程改革已經漸上日程,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通過生活化的知識導入,能夠通俗易懂的闡述數學的定理,從學生熟知的生活經歷上著手,遷移自身的情感到數學課堂上,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潛移默化的扭轉學生的被動狀態,推動學生走上主動探知的舞臺,教師應提煉出契合學生理解認知的生活化元素,創設生活化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感知數學的魅力。推動學生走上主動的數學質疑空間中,結合生活案例進行數學的思維發散,延伸數學知識體系,獲得全面的數學感悟。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小學數學傳統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更加適用于應試教育中的書面成績干預,對于現代化的素質教育來說,必然要通過與數學關聯性較強的生活問題,糅合生活的智慧,使得學生在生活情境中,恣意的進行數學的猜想,拓展數學的想象空間,逐漸的養成利用數學思維看待生活事物的習慣,能夠遷移數學的知識點到實際的利用中,以簡化繁的進行數學的記憶與思考,從生活的不同層次進行數學的認知創造,利用生活化內容激發學生的潛在智慧,推動小學數學的變革。
一、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導入
生活化的導入需要關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緊密的結合教材要求,使得生活化的案例與教材內容契合起來,短時間完成數學的知識梳理,一方面要關注學生的生活化習慣,最好從學生接觸過的生活問題出發,這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有序的開展,生活化的問題不宜太過困難,也不能較為單一,教師應提煉出與學生思維模式相契合的條件,在教學的環節找到生活化的切入點,將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化情境,教師應在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結合中,具備善于發現的眼睛,借助生活化樹立學生的求知信心,幫助學生揚長避短的表達自己,闡述有關生活化的獨立觀點,遵循新課程的學生主體角色要求,為數學的課堂填充活力。例如,在講解“周長”這一課題時,教師可以將賽跑游戲作為一個貼切的生活實例導入。課上,教師首先宣布今天要做一個圍繞一些圖形賽跑的游戲,并安排學生將課桌擺成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形等不同的形狀,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哪個圖形會最先被跑完,最后根據學生的意愿組織幾名學生分別圍著不同的形狀進行賽跑,看誰最先圍繞著擺出來的多邊形跑完一圈,驗證學生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毋庸置疑,比賽總是會分出先后的,此時教師就可以對此次比賽的結果作出分析,指出除了學生跑得快慢的影響以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學生圍繞圖形跑一圈的長度,從而引出今天的課題――周長。
二、生活元素中蘊含的數學內涵
數學是一門抽象、枯燥的基礎學科,然而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卻是豐富多彩的,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就是要將枯燥無味的數學教學與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小學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去超市購物、去菜市場買菜、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數學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圓”的單元時,要求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出圓形物體。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交流中關注學生的生活,啟發他們發現日常生活和實物中蘊含數學內涵。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去文具店購買文具的情境,通過為橡皮、鉛筆、練習本、尺子、文具盒等文具標價,并為它們設置各自的折扣,使學生掌握如何能夠用指定金額的錢買到盡量多的文具。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通過讓小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性,生活中很多的事物中都蘊含著數學知識,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廣泛,提高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更新教學內容
在我國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改變了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小學生的數學成績顯著提高。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有效的解決生活當中的問題,加強生活化方式的教育,告別復雜的公式和數字,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識,將知識點轉換成現實的問題,例如:學習100以內加減法,教師可以先設置情境,“小紅的媽媽有100元錢,給小紅買了一個書包花了45元錢,買一只鋼筆花了10元錢,買一個本子花了4元錢,買一個文具盒花了15元錢,問小紅的媽媽還剩多少錢?”把數學問題都用生活當中的事物體現出來,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解決問題,學生通過思考把解題方法多元化“100-45-10-4-15=26(元)”或是“100-(45+10+4+15)=26(元)”等方法,加強小學生的思維模式,運用多元化的方法解決數學難題,提升自身的學習成績,運用生活元素處理數學問題,使數學教學更生活化,更切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四、教師要善于發現
對于小孩子而言,課本上生硬的理論知識,他們有時難以理解。為此,教師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例子,將生活和數學巧妙地結合起來,也可以將需要學生掌握的概念做成小動畫的形式,通過多媒體技術,提高學生對動畫所涉及知識點的接受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原本相對枯燥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調動課堂教學氣氛,使得課本上復雜難懂的概念變得淺顯易懂。例如,在 “克、千克、噸”知識點的學習中,小學生可能理解不了課本上所列出的概念,這時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師可以準備不同重量單位的小物品,讓學生親自感受,然后再說明這些物品的質量,這樣可以給學生留下非常清晰深刻的印象,也可以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各個重量單位的概念,而不是依靠課本上給出的結論進行死記硬背。
五、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就需要不斷改革小學數學教學的模式,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的效果,由此要不斷創新發展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把教學和生活情境緊密結合起來。數學源于生活,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有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吳井芳.再議數學教學的生活化由公頃與平方千米的教學所想到的[J].教育教學論壇,2010(07).
[2]胥寶鳳.基于新課改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提高淺論[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06).
[3]劉祥旭.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24).
[4]肖廣清.教材資源運用下的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