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映波
[摘 要]充分認識中小學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對體育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對弱化競技、器材利用、項目改造、重新組合、身心結合等思路進行實例研究,旨在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和效益。
[關鍵詞]中小學;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實例研究
一、中小學體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意義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賦予了地方和學校更多的權利,有利于地方和學校根據自身的情況和特點進行課程資源的開發,課程資源的重要性日益顯露。長期以來,在體育教學當中,教師遵循教學原則,將教材中的內容原原本本教授給學生,無論從內容、結構、還是教學方式和方法上,對于新世紀成長起來的的中小學生而言不怎么招人待見。中小學教師和學生都呼吁開發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開發和利用中小學體育課程資源的,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互補,使體育課程具體地方和學校特色,是我們體育教師目前應重點思索、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課程資源開發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1.職后學習,更新理念
教師職后學習是切實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當今師資隊伍建設中的重中之重。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學校體育面臨著許多新的變革與挑戰,體育教師應不斷地對學校體育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新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就要求體育教師應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認真分析教材,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和體能水平,加強學生健康維護的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
2.積極思考,付諸實踐
體育教師自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人力資源,對體育課程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中小學校,體育教師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校體育工作的成績,所以廣大體育教師應拋除陳舊思想和功利計較,積極地將專業性思考付諸實踐,與時代同步,在實踐中不斷開發課程資源、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只有這樣,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才能做到可持續性。
3.觀察學習,積累經驗
體育教學是技術、技能的教學,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驗的積累,這就促使體育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提高教學的能力。當前各地舉辦教學比武、課改研討、網絡互動越來越多,為廣大體育教師創建了相互學習的平臺、提供了很多交流的機會。廣大體育教師要珍惜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不僅要將其當成教師之間的交流,更要當成學校之間開展體育活動的經驗交流。
三、中小學體育課程資源開發實例
1.弱化競技
傳統的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直接將競技運動項目納入教學,跨越式跳高、蹲踞式跳遠、蹲踞式起跑、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排球正面雙手墊球等教材都是田徑、籃球、排球等項目競賽中的技術動作,這些技術動作都沒有經過任何改造就直接進入課堂,競技性太強而影響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項。弱化這些項目的競技性,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例如,在籃球三對三實戰教學組織中,由于學生的籃球基礎和身體素質差異較大,這種內容的教學基本上會成為一些精英學生的“專場”,而其他學生都會作壁上觀,如果我們改變一下三對三的競賽規則,籃球基礎好的同學投中一個球算一分,基礎差的的同學投中一個球算三分,甚至算五分,那么其他同學的積極性很快就提高了,籃球教學比賽也能真正做到全員參與。
2.器材利用
傳統的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教學場地和器材,除了一少部分有變換和改造外,大多數還是保持了競技比賽的規格和要求。3.05米的籃框和標準高度的排球網對小學生和初中低年級學生來說真有點“高不可攀”;5-6公斤的鉛球哪怕是對大多數高中男生來說也難以“舉重若輕”;100厘米高的跨欄架和更高的跳馬也會讓多數學生“心有余悸”。這些專業化的場地和器材使很多中小學生不僅難以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而只是望而生畏,找不到自信心,更談不上積極參與。如果我們將這些競技項目的器材降低要求和難度,效果就大不一樣了。例如將籃球架降低至2.4-2.8米,就會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能“扣籃”了,如果我們將跨欄架用小墊子替代,相信四、五年級的小學生也會愛上跨欄的。
3.項目改造
體育課程內容的開發還有賴于教師的自主創編,改造項目,根據學生的特點,很多教材通過變換、重組、簡化便能得到新型、實用的教材。例如,小壘球標上數字,第一組同學投擲,下一組對應數字的同學迅速撿回對應的小壘球,各組比速度,這樣既增強了手臂的力量,又發展了速度素質;又如,利用短繩上課,短繩可以用做單人跳繩的器械,可以對折成束用做投擲器械,還可以栓在腰間做“抓尾巴”的游戲,一物三用,充分利用器材,教材內容變得豐富多彩。
4.重新組合
既定的體育課程教材內容顯得單調、缺乏新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田徑中的50米跑、立定跳遠、跨越式跳高等,這些項目趣味性不足,對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學生難以體驗到參與的快樂。教師積極思考,將一些缺乏趣味性的項目重新組合,人為設置一些障礙和難度,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各地方衛視舉行的大型戶外競技類節目《運動向前沖》、《智勇大沖關》等,利用現有的場地、器材設置不同類型的障礙,將趣味性不足的平衡類、跑跳類、攀爬類、投擲類活動進行有效組合,以闖關和競速的形式開展,學生參與積極性將會大大提高。
5.身心結合
以往體育教學只是單純的肢體運動學習,忽略了學生心理、道德、智能的發展。時代在發展,為了與社會需求相適應,學生呼喚身心和諧發展、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體育教學過程,這些綜合目的的達成將是現階段體育教學的理想目標。例如,單純的爬和鉆,學生難以積極參與,尤其是高年級學生,更是嗤之以鼻。但如果加入情景,模擬“火場逃生”,要求全部同學在規定時間內全部爬或鉆過障礙,學生便在練習爬和鉆的過程中,學會了“火場逃生”的技巧,積身體鍛煉和消防知識學習于一體。
參考文獻:
[1]季瀏.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2017年版)》解讀[J]. 體育科學,2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