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妍 劉志超 范傳南
摘 要:清代是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土地墾殖與農業開發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東北地區原有的土地制度發生變化,民墾荒地漸增。東北地區的土地開墾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第一期為清初至康熙六年的曲折開發期;第二期為康熙七年至咸豐六年的封禁期;第三期為咸豐七年至光緒三十年的部分開禁期;第四期則是光緒三十一年至清亡的徹底開禁期。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業開發在空間上則呈現從南向北、由點及面的特點。雖然清代東北的開禁與墾殖歷時相對較短,但卻使大量荒地得以開墾,農業有了較大發展,東北地區的封建土地關系也由此發生變化。
關鍵詞:清代;土地;封禁與開禁;東北地區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4 — 0008 — 03
“東北”最早見于《周禮》中的“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巫閭”〔1〕之句。但這個“東北”還只是個方位詞,并沒有成為確指地名。在清代,日本、朝鮮及西方各國都稱中國東北地區為“滿洲”,而中國則一般稱之為“東三省”、“東北”。清王朝在東北施行特殊的行政體制,分由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鎮守地方將軍管轄。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增設東三省總督,改將軍轄區為行省,直至清亡。
一、清初東北地區土地的短暫開發
明朝末年,明、金(清)兩軍雖在東北爆發多次大戰,但戰場主要集中于南部,特別是遼西走廊地帶,因此對整個東北的破壞并不甚大。而勃興于白山黑水間的清王朝也在此期間通過編旗、擄掠等手段,將大量滿、漢及各少數民族人口充實到東北的農業開發中來,從而推動了該地的土地開發與農業發展。但隨著清軍的入關,本是田連阡陌、農業發達的遼東地區竟出現了“荒城廢堡,敗瓦殘垣,沃野千里,有土無人”〔2〕的嚴重局面。而這一區域又正是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正所謂“惟盛京為國家肇基重地”。〔3〕
為改變這一局面,清廷于順治十年(1653)頒布了《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宣布“開放遼東,獎勵官、民招攬、應招”〔4〕。同時,清廷又加大了向東北遣戍流人的力度:“(各官)窩隱逃人者,止將本身兼妻子流徙尚陽堡(今遼寧開原)”〔5〕,順治十二年,清廷又將“解部流徙者,改流尚陽堡”〔6〕。由此可見,清廷在這一時期通過遣戍流人向遼東充實人口,而以漢人為主體的當地人口的增加,則必然推動土地開墾和農業技術的進步。此外,除官方流人外,隨著遼東土地開墾及生存條件的日益改善,大量關內人口以偷越柳條邊的方式進入東北。
而自康熙初年以來,八旗生計問題日益凸顯,作為滿洲發源地的東北更是被視為禁臠。因此,為了控制流民、逃人混亂涌入,維護東北固有風俗及八旗生計,康熙六年(1667),清廷“罷招民授官之例”〔7〕。此后,施行約二百多年的封禁政策使東北陷入困境。直至清朝后期,迫于財政壓力、軍事防御和流民潛入等因素的影響,清廷才在東北逐步弛禁與放荒。
二、封禁時期東北地區的土地開發
(一)初步封禁期的東北地區
清廷對東北的封禁始于柳條邊的修筑,整體綿延二百余年。作為清代東北最早的開發地區,盛京將軍轄地受封禁的影響較大。早在順治初年,清廷即在明末遼東邊墻的基礎上增修邊墻,至順治十八年(1661)完成。因邊墻以內為盛京將軍轄境,因此稱為“盛京邊墻”。此邊墻以外即為吉林將軍轄地。雖然先有邊墻阻隔,后又取消招墾。但因關內戰事未停,天災人禍頻仍等原因。關內各省的漢民仍大量出關,尋求生路。
特別是康熙中葉以后,隨著社會安定,人口劇增,關內土地不足,造成大量人口過剩,不待兇年而至關外覓食的漢民數以萬計,致使關外民地激增。僅就順、康、雍三朝的盛京地區而言,民地數目由順治年間的60933畝,先后激增至康熙年間的311750畝和雍正十二年的1823047畝。〔8〕雖然民地的數量獲得了較大增長,且相對于旗地而言仍處于劣勢。但作為一種先進生產方式和農業技術的附著體,民地的大規模增長仍然應看作該地農業發展的重要標志。
(二)徹底封禁期東北地區的土地開發
雖然清廷于順治十八年就已完成了柳條邊的修筑,更于康熙六年正式取消了《遼東招民開墾令》,但關內民人仍然不斷涌入東北,使滿漢土地的占有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威脅著旗人生計。為此,清廷最終于乾隆五年(1740),采取嚴禁漢民出入山海關、嚴禁流民開墾荒地等措施,徹底封禁東北。
但這種封禁只是對漢民而言。東北地區的旗人仍然正常耕種旗地、開墾荒地。甚至為解決八旗生計問題,清廷在乾隆年間還采取了“京旗回屯”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關地區的土地開墾與農業發展,但旗人人數畢竟有限,且編旗多年,不擅耕作,所起作用有限。
所以,清廷施行的徹底封禁政策對東北地區以土地為核心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較大影響,但這種封禁并沒有造成該地土地開發的絕對停滯。原有的官莊旗地仍在緩慢發展,而廣大流人和潛入東北地區的流民則對該地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和中原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
三、部分開禁期東北地區的土地開發
經歷了康乾盛世的繁華,清王朝的財政與經濟狀況逐漸惡化,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流民出關人數日增。據統計從道光三十年(1850)至宣統二年(1910),東北人口由289.8萬人增至2 158.22萬人。60年時間凈增1 868.4萬人,平均每年增長31.14萬人。〔9〕大量流民涌進東北,逐漸形成村落,在私墾荒地的同時也大量佃種、贖買旗地,致使東北的官莊旗地漸遭破壞。在此情況下,清廷雖然在總體上仍然維持對東北封禁政策,但在咸豐末年即對部分土地進行了丈放。
清廷部分開禁后,對于盛京將軍轄區的土地開發,主要集中于盛京周邊地區。如盛京東部的鳳凰、叆陽、堿廠、旺清四邊門外,俗稱“東邊”〔10〕。盛京東邊被封禁的山場位于柳條湖的東面,是內廷貢品的采集地,歷來封禁甚嚴〔11〕,但早在道光年間即已有流民私墾,且愈演愈烈,最終迫使清廷于同治七年(1868),勒令該管衙門勘察田畝,酌情處置。至光緒元年(1875),盛京東邊地區方才開禁放墾。由此可以看出,盛京東邊地區的放墾是先有流民墾殖再有開放的。這種開放是清廷對既定事實的一種合理承認。〔12〕
此時丈放的一種主要形式是官招民墾。如咸豐十年(1860),吉林將軍奏請開墾吉林獲準,〔13〕這也是清代東北地區土地開禁的開始。而黑龍江地區的荒地也在此后陸續丈放。如“咸豐十年,初放民荒。是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請在呼蘭地方招墾納糧。”自咸豐十一年起至同治七年(1868)止,八年時間內黑龍江共出放“毛荒二十余萬晌”〔14〕。不但使流民得以安置,領荒佃民達萬戶之多,增加了生產積極性,同時也使清廷實際占有的土地面積和稅收得到增長。
在部分丈放時期,除了官招民墾外,還有旗戶代墾、旗丁屯墾和部分民人私墾等形式。隨著東北地區流民的不斷增加,這些方式都逐漸被流民自由放荒所取代。但大量放荒也使當地旗人利益受到威脅,反對之聲漸長。如同治七年,黑龍江將軍德英即“擬請暫行停放”〔15〕。此后,清廷在東北的土地政策也是屢放屢停,說明清廷的土地政策是猶豫的,只是部分放荒,大部分地區仍處于封禁狀態。但這種官方性質的部分丈放,還是順應了東北官地向民地轉化的歷史趨勢,封建國家、八旗貴族以及八旗官兵的土地占有制日趨破壞,這種土地開禁的逐步展開也為東北封建生產關系變化和資本主義萌芽奠定了一定基礎。
四、徹底開禁期東北地區的土地開發
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國力進一步衰弱。日俄兩國也加緊了對東北侵略。清廷為“移民實邊”、“以利餉源”,最后決定將東北地區徹底開禁,從而使東北土地開發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一)盛京將軍(奉天省)轄區的土地開發
清朝在盛京將軍轄區設有三大牧場,即大凌河牧場、盤蛇驛牧場及養息牧場。其中大凌河牧場位于錦州東南的大凌河流域。由于馬群減少,馬政凋敝,流民趁機偷墾。咸豐六年(1856),清廷查明的大凌河牧場偷墾之地已達8000余畝。〔16〕同治元年(1862),清廷開放西岸牧場,翌年,正式開放東岸牧場。光緒三十三年(1907),大凌河牧場丈放結束,共有升科糧地521 880畝。〔17〕
盤設驛牧場位于廣寧縣(今屬遼寧省北鎮市),同治二年(1863)開始局部放墾。至光緒二十九年(1903),隨著這一區域內流民的激增,私墾面積不斷擴大,清廷被迫全面放墾。光緒三十四年放墾完畢,共放出生熟地574 211畝。〔18〕
養息牧場位于彰武臺邊門以北,在嘉慶年間該牧場已有部分區域可以試墾。光緒二十二年(1896),清廷進一步允許漢人交價認領荒地,由此開始全面丈放。光緒二十四年(1898)丈放完畢,共計放出生熟等地580 000余畝。〔19〕
除牧場外,清廷還設有盛京圍場。該圍場主要由鮮圍場以及大圍場兩部分組成的。光緒五年(1879),清廷對鮮圍場內流民的私墾土地加以承認,此后盛京圍場得以開放。但此時的大圍場仍處于封禁狀態,直至全面開禁。
(二)吉林地區的土地開發
咸豐十一年(1861),清廷將吉林部分地區放墾,至光緒末年宣統初年,隨著東北地區的開禁,土地開墾范圍逐漸向東擴展。
吉林的土地放荒主要依靠三種方式:圍場放墾、一般官荒放墾和吉屬蒙荒放墾。其中,吉林圍場是狩獵采捕之地,封禁較嚴。在開禁之后,才逐步放墾。吉林西圍場,從咸豐十一年開始丈放,同治年間先后丈放共 128 656 坰。光緒七年(1881)吉林西圍場全部開放,至光緒十二年共有升科地112 798坰。〔20〕
吉林將軍所轄的郭爾羅斯前旗旗地早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就已開始招民墾種。此后,隨著漢民日聚,所開荒地漸多。咸豐元年直到光緒十八年陸續查出墾熟耕地43萬余坰。〔21〕據光緒三十四年(1908)吉林民政司調查統計,吉林省耕地面積為4 932 458.2坰。〔22〕
(三)黑龍江地區的土地開發
黑龍江地區因地處北邊,故開禁較晚,但徹底開禁后卻動作迅速。繼部分開禁期丈放呼蘭地區后,清廷在徹底開禁期,將通肯(海倫)、克音(綏化)等地全面丈放。光緒三十年(1904),清廷在齊齊哈爾設立黑龍江全省墾務總局,將全省官荒劃成10余個地段,并各設分局,全面施行“旗民兼放”的放墾政策。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廷又頒布了《黑龍江沿邊招民墾荒章程》,對移民出臺優惠政策,廣加招徠。在此種種努力下,至清末黑龍江省放荒約為600萬坰,〔23〕其中已開墾耕地面積為2110397坰。〔24〕
總之,清朝在東北地區實行的封禁與開禁政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清代東北地區的土地開發及經濟發展呈階段性特點,可分為曲折開發期、封禁期、部分開禁期與徹底開禁期4個階段。與此相對應,以土地為核心的農業開發在空間上呈現出從南向北、由點及面的階段性特點。其次,封禁與開禁的演變過程反映了清代東北土地開發的幾次規模較大的浪潮與墾殖界線的逐步北移,體現出自然條件、政策變化等對土地開發的限制和影響。最后,清代中晚期巨大的人口壓力、關內地區的天災人禍以及清王朝的東北政策是造成清代東北地區以土地為中心的經濟開發興衰成敗的重要原因。
〔參 考 文 獻〕
〔1〕〔漢〕鄭玄,注.周禮(卷8,夏官·職方氏)〔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2〕〔3〕〔7〕清圣祖實錄(卷2,順治十八年三月丁巳,卷101)〔M〕.康熙二十一年二月丙辰,卷23,康熙六年七月丁未,北京:中華書局,1986.
〔4〕〔8〕〔16〕〔清〕阿桂,等,纂修.欽定盛京通志(卷35,卷37,卷108)〔M〕.文淵閣四庫全書.
〔5〕〔13〕〔清〕允裪,等.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151,卷167)〔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6〕綏中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綏中縣志(卷124)〔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9〕許道夫.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及貿易統計資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04.
〔10〕譚秀玉.清末盛京地區的開禁與移民〔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1,(03).
〔11〕衣保中.東北農業近代化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13).
〔12〕張士尊.清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644-1911〔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97.
〔14〕〔15〕〔清〕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卷39,戶政十一,屯墾,籌辦開墾呼蘭所屬封禁荒田疏)〔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17〕王樹楠,吳延燮,金毓黻,等,纂.奉天通志(卷44,田畝下)〔M〕.沈陽:東北文史叢書編輯委員會出版,1983.
〔18〕奉天省公署檔(第4238號)〔Z〕.
〔19〕諭折匯存(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三日)〔Z〕.
〔20〕〔清〕長順,修.吉林通志(卷29)〔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1〕劉選民.清代東三省移民與開墾〔J〕.史學年報,1938,(05).
〔22〕〔24〕〔日〕 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社長室調查課.滿蒙全書〔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5.
〔23〕張伯英.黑龍江志稿(卷60)〔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