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英
[摘 要]美術教育是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階段,美術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創造力、形象掌握能力和細致的觀察力,對以后的性格養成和提高欣賞水平都起著重要作用。小學教育是學生的啟蒙階段,教師要緊緊的將全人教育理念融入小學美術的教學中,在教授美術技能的同時培養情感認知和重視人格發展,為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美術;全人理念;人格培養;全面發展
美術不僅是一個創作過程,也是一個思考過程。美術是審美的實現方法,教師需要向學生傳遞一種審美的思維體系,完善欣賞美、發現美、理解美這一審美過程。小學美術教育中,要以教授美術的基本知識為基礎,重在發現自然和社會之美,陶冶情操,從而豐富學生自身的情感,培養意志力等優秀的品格。區別于專業的美術教育,全人理念是以完善人格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美術教育。
一、美術教學的誤區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它是以視覺感知的方法通過記憶與經驗的途徑對美的事物進行感受、分析、欣賞,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小學美術教育旨在通過多次的審美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終對其人格進行完善,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受多方面影響出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是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小學存在著將美術課程減少甚至取消的現象,也有另外一部分學校將美術課程作為調節疲勞的手段,這就出現美術成為輔助學科的現象,而不能讓學生真正學到美術方面的知識。其次是美術特長班的影響,一些學生為了考上好的初中,在文化課水平達不到時轉而投向特長生,這種抱著功利心態去學習美術的人往往不能得到美術所給予學生應有的素養。美術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繪畫,不僅要教授如何畫畫,更要引導學生學習美術內在的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因此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引導下要對以上誤區進行糾正,從而發揮小學美術教育的真正作用。
二、教育理念融入的方法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入傳統元素
美術教學是雙向的,在教授過程中存在審美交流,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例如,在課堂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取圖式,努力的激發學生原有的圖式,還要提供更多的作品信息,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的體會創作者的思想和意圖,從而更夠更好的體會和感悟作品。教師需要在這一過程中明了自己學生的美術基本能力,以及還欠缺那些方面的美術能力,結合實際教學過程中的經驗,發掘出更好的容易被接受的教學方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和值得為之榮耀的審美產物,因此我們在美術教育中必然要加入傳統元素,這也是全人教育理念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在傳統元素學習上,首先是對其的理解,要引導學生通過時間空間兩個維度,對與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詮釋,譬如說“陰陽對立”“虛實相生”“留白意蘊”“神韻之美”等等,這樣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還有利于開闊學生的思維。
(二)注重人文熏陶
小學美術教育是通過對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審美的體系,從而完善意志力等優秀人格,在這一過程中,隱性的影響尤為突出。在全人教育理念的帶領下,教師需要秉承“文化熏陶”的教育理念。
人文熏陶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美術作品所蘊含的人文素養,帶領學生跟隨創作者一起追求真善美,教師還可以營造有人文關懷的課堂氛圍,平等對待每位學生,給予相同的發言機會,對于學生幼稚的問題也要鼓勵講出來,對學生的思維成果尊重以待,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三)保護學生好奇心,促進師生互動
好奇心是學生對于一門學科探索的基礎,尤其是小學階段,學生對于一些問題都還沒有標準式答案,教師要保護這份好奇心,讓學生思維得到足夠的拓展。
例如在某個課堂上,教師對“雪化了以后是什么?”這一問題進行課堂互動,其中一名學生十分積極,主動舉手回答到:“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教師立馬對其進行批評,認為其不符合常理,并講出雪化了以后是水這“標準答案”。這是一個反面的例子,教師應當對有創新性答案進行鼓勵,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充沛而珍貴,合理的保護能夠激發其內在的求知欲,從而在美術上表現出獨特的價值。
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教師擔負著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雙重任務,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課堂形式以及評價標準都會對學生的美術感知能力產生很大的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成長期和模仿期,教師的美術欣賞和判斷能力對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因此教師需要對其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以培養的方式進行教育。例如在課堂上需要向學生詢問“你覺得應該從哪里開始描述呢”“你將會從哪里著手去畫”“你更喜歡哪一類型”等等,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審美體系。
(四)加強培養環境的營造,實施感化教育
小學階段,學生對于世界的認知是感性的,其認知的主要來源是豐富的社會活動和多彩的自然環境。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多帶領學生對外部世界進行感知,通過營造外部環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帶學生走進大自然,感受有趣的昆蟲世界、豐富多彩的花朵、千變萬化的白云等,當深度接觸完一年四季的各種變化之后,讓學生利用美術材料,通過自己親身感知得來的景進行創作。將所接觸到的感興趣的方面塑造出來。
由于天賦以及智力的差異,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師所布置的美術任務,但是又要保證教學質量,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采取感化教育。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心理上會對其他同學和老師產生距離感,要想打破這種隔閡,就要教師主動引導其向良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是其最需要教師的時候。教師這時需要給予課堂最大的熱情,給課堂足夠的人文關懷,即使不能夠在美術方面做出良好的成果,也能夠影響其對生活抱有足夠的熱情,引導其熱愛生活,發現身邊的美好,這也是全人教育理念的意義所在,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都迸發出藝術創作的熱情,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三、結語
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習慣和塑造優秀堅毅的品格,將美術的專業知識作為欣賞美的輔助工具,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的主流,小學美術是之后教育的基礎,因此要重視培養興趣愛好而不是為了升學。教師需要根據全人理念的概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審美體系的構建和完全人格的建立作為關注重點,從而形成多元化的教育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許群. “全人教育”理念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黃鑫,吳名琳.新課程下美術微格教學中的“說課”訓練[J].林區教學,2017(0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