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瑛
[摘 要]閱讀是一種學習能力,更是一種重要的解題思路和解題策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加大對學生的引導力度,讓學生走出“零閱讀”的尷尬,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從而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學閱讀;有效閱讀
閱讀是日常生活中一項經常性的并且又非常重要的活動,閱讀更是一項重要學習能力。對于初中數學教師而言,打破傳統思想的桎梏,讓學生走出數學“零閱讀”的尷尬,對落實素質教育、實現“三維”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數學閱讀的認識
許多數學教學過程,只注意數式的演算步驟,只注重邏輯的嚴密推理,而常常忽略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學生缺乏閱讀數學課本的能力和習慣,老師反復講解、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學生一旦離開教師的指導,對稍有難度的問題就束手無策。數學具有語言抽象性、內容豐富性、邏輯嚴密性和思維嚴謹性四大突出的特點,數學題是一種“濃縮”了的專業語言,由此可見,解答一道數學題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文本閱讀能力。
二、數學閱讀進入課堂
數學閱讀教學絕不能盲目照搬語文閱讀模式來指導數學閱讀教學,應盡快加強數學閱讀的心理機制、數學閱讀的有效策略及數學課堂上如何更好地運用閱讀學習方式的研究,同時將數學閱讀請進課堂。
1.數學教師應充分認識到數學閱讀的教育功能,將數學閱讀納入到數學課堂教學基本環節中去,改過去“講練結合”教學方式為“講讀練三結合方式”,積極探索課堂教學的優化結構。
2.數學教師應掌握一定的課堂閱讀指導策略,努力借助于課堂閱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講授閱讀和學習的方法。當教學生如何閱讀數學教科書時,教師最好選擇幾段書上的內容,向學生講述自己閱讀時的做法以作示范。
3.數學教師應讓學生明白數學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尤其是后進生時常感到他們通過閱讀而成功地學會了一些東西,以提高數學閱讀的自覺性。同時注意激發學生閱讀數學的興趣。
三、關注應用題的閱讀
應用題是初中數學的重點和難點,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應用題的呈現要更加貼近社會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應該努力實現應用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除文字敘述外,還可以用表格、圖畫、對話等方式,適當增加有多余條件和開放性的問題,向學生提供鮮活的、真實的、有趣味的和具有探索思考價值的數學問題,以凸顯應用題的問題特征,培養學生的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現在經常發現解應用題不會分析,有的題孩子解答不出時,只要教師將題目讀一遍,有時甚至讀到一半時,他就會叫道“哦,原來如此!”原因就出在學生的閱讀能力上,特別是在解應用題上顯得非常重要。我認為學生在讀題時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我平日的觀察,有的同學在做題時,根本沒把題讀完就動手解答;又或者在讀題的過程中,添字、漏字,關鍵性詞沒有注意到,理解錯誤了,題做錯也就不足為怪了。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指導學生讀題,從整體入手,把關鍵性的詞作上記號,深入地理解。學生自然而然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提高了閱讀應用題的能力和經驗,為順利、正確的解答應用題打好了基礎。
四、數學閱讀要求認真細致
數學閱讀由于數學教科書編寫的邏輯嚴謹性及數學“言必有據”的特點,要求對每個句子、每個名詞術語、每個圖表都應細致地閱讀分析,領會其內容、含義。對新出現的數學定義、定理一般不能一遍過,要反復仔細閱讀,并進行認真分析直至弄懂含義。特別是數學語言的特點在于它的精確性,每個數學概念、符號、術語都有其精確的含義,沒有含糊不清或易產生歧義的詞匯,數學中的結論錯對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斷言,當一個學生試圖閱讀、理解一段數學材料或一個概念、定理或其證明時,他必須了解其中出現的每個數學術語和每個數學符號的精確含義,不能忽視或略去任何一個不理解的詞匯。因此,瀏覽、快速閱讀等閱讀方式不太適合數學閱讀學習。
五、正確掌握閱讀方法,進行有效閱讀
1.閱讀中積累,學中有發現
許多生動有趣的課外閱讀材料,經過有選擇地引入課堂,使之和課內教學有機結合,既能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又使課內外閱讀相得益彰,對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創新思維有極大的作用,使學生在經歷從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做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后,其收集信息、做出決策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進行有效的表達與交流中,增強了數學交流能力,調動了思考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2.在閱讀中思考,學中有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碰到有些概念的理解、難點的突破,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師能結合課外閱讀,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學生定會興趣倍增,思維活躍,學習變得更加主動而積極。使學生打破了單向的刻板思維定勢,拓展了思維空間,從思維的另一個角度看到了一片新的天空,獲得了一種新的認識,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3.閱讀中溝通,學中有完善
數學是大量的概念集合,而概念又是具體現象和事物的抽象與升華,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一般的、本質的特征。它在舍棄了事物的非本質方面的同時,又失去了具體形象的支撐,變成了一段抽象的、枯燥的數學術語。教師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做數學,用觀察、模仿、實驗、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獲得體驗,并作類比、分析、歸納,漸漸形成自己的數學知識,進一步理解了角的概念,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存在,激發了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興趣,完善了自己的認知結構。
總而言之,學生僅靠課堂上聽教師的講授是難以豐富和完善自己的數學語言系統的,只有通過閱讀,作好與標準數學語言的交流,才能規范自己的數學語言,增強數學語言的理解力,從而建立起良好的數學語言系統,提高數學語言的表達和交流能力。為此,我們必須改變那種在課堂上只顧講和練,而忽視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現象,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說數學和讀數學的機會,將學生閱讀教材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來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