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清
[摘 要]古詩詞以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動形象、含蓄凝練、富有節奏感和音樂美的語言,成為人類精神營養豐富的滋補品。在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安排了相當數量的詩歌,這些古詩詞都是歷代傳誦的名篇佳作,是中國五千年詩歌史上的精華之作。古詩詞教學是小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本文研究了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
一、設疑激趣 引人入勝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古詩新唱、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介紹古詩詞的創作背景,精心設疑,激發學生興趣。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知道他愛好游山玩水和飲酒,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這個故事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初步掌握本詩的創作背景,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反復誦讀 體會情感
古詩詞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古詩詞特別適合誦讀的特點,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正說明了誦讀的功效。誦讀可以使鑒賞者感知詩詞的音調美和詩詞中特定的意境,誦讀得多了,還可能引發鑒賞者的想像、聯想、體驗和感受,潛心品味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魚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無窮樂趣。
誦讀是小學生理解古詩詞與記憶古詩詞的重要方式,也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講解一首古詩詞時應該先從誦讀入手,通過示范誦讀或指導學生誦讀等方式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小學生感受古詩詞營造的意境美,從直觀感受上加深對古詩詞內容的印象,強化記憶。教師在示范誦讀的過程中需要把握情感,并指導學生將容易出錯的字、詞標注出來,指導學生在掌握生詞、生字的基礎上有感情的誦讀,掌握正確誦讀的方法和技巧。為了調動小學生誦讀的興趣,活躍古詩詞課堂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采取“有獎誦讀”的方式,獎勵發音準確,積極表現的學生。這樣可以激發小學生踴躍誦讀的熱情,并使小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區分“讀”與“誦讀”的區別,由機械、毫無感情的讀變為停頓準確,富有感情的誦讀。
教師開展誦讀活動需要具有針對性。一些小學生的發音不準,停頓不加,而一些學生的誦讀能力較強。當這些學生同時舉手嘗試誦讀時,教師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選擇那些誦讀能力較差的學生,多給他們鍛煉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進步,在進步中樹立自信。誦讀是為了理解詩詞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生誦讀完之后針對學生在誦讀中出現的失誤提出具體的問題。當教師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作為誦讀對象時可以詢問學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表達了作者何種思想感情,你的原因是什么?”通過“誦讀+提問”的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印象,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在誦讀之后反思。
三、巧妙分析 理解詩意
借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一種感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了解創作背景后,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并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茍且偷安的證據;“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適當補充一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還可鍛煉學生課外積累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大部分詩,它的內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或是全詩內容所圍繞的一個中心,抓住重點詞句有利于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在教學中,必須重視找重點詞句的方法,并將它作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譯”詩意的重點。例如《早發白帝城》是李白在唐乾元二年春天遇赦,離白帝城乘舟東下時所作的。全詩采用敘述和描寫相結合的手法,創造出一個富有神話色彩的藝術畫面:晨曦初露,彩霞滿天,從白帝城飛出一葉扁舟,沿著滾滾長江順流直下;兩岸猿聲,不絕于耳;層巒疊嶂,夾道迎接……好一幅長江三峽行舟圖啊!看來全是寫景,詩人是怎樣在寫景中抒發自己的感情呢?我們可以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來再現這個意境。詩一開頭,詩人用一“辭”字,把告別白帝城時的氣氛寫得十分自然而親切,接著用“千里江陵一日還”相對照,表現了詩人輕松愉快之情。猿聲用“啼不住”修飾,足見詩人心情的喜悅。而以“輕”飾“舟”,足見詩人心情的輕松。通過這些關鍵詞、句的點染,詩人披霞乘舟,順江東下的鮮明形象便歷歷在目,其歡快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會進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
四、拓展延伸 感悟意境
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小學生感悟古詩詞描繪的意境是現階段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宗旨。教師只有指導學生感受古詩詞中的意境美,才能調動小學生主動探索,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興趣。因此,在古詩詞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側重拓展延伸,借助古詩詞完成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古詩詞的題材廣泛,但是一些作者由于生活的年代較為相近,所表達的思想大體相同。所以,教師可以對相同題材或者相同感情的古詩詞進行總結歸納。通過整合資源,凝聚主題等方式進行對比教學。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便于小學生理解詩詞的含義和其中的意境,幫助小學生總結與歸納表達相同感情時運用的詞語。除此之外,小學語文課本中只是收集了一系列作品中的一首。例如古詩詞《浣溪沙》就有不同的版本。教師在講解晏殊的《浣溪沙》時可以將蘇軾的《浣溪沙》同時給出,做拓展練習。這樣不但能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還能讓學生了解不同詩人的作詩風格,對詩的內容有更加完整的理解。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學生感悟古詩詞營造的意境,增強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通過視覺、聽覺相結合的方式將古詩詞營造的氛圍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又能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古詩詞是我們偉大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開啟語言之門、培養文字感悟能力和豐富情感的最好媒介。我們只要能根據詩歌固有的特點、學生實際情況和自身教學能力等因素,合理運用教學形式和手段,逐漸培養起學生學詩詞的興趣,就定會將詩詞課上得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讓古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展現古詩詞教學無與倫比的獨特魅力和豐富內涵,讓學生們愛詩、讀詩、積累詩、運用詩,讓我們的古詩教學充滿了樂趣,讓我們的學生們了解古詩這一祖國的瑰寶,把古詩這一民族文化的驕傲永遠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