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鳳才
[摘 要]良好的衛生習慣,是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同時也體現著他們的素質和修養,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保障。民族地區因為生活環境、生活條件、生活習慣和家庭教育以及學校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從小沒有衛生觀念,不懂得基本的衛生常識,在衛生習慣方面意識淡薄,生活起居隨意懶散,順手亂丟垃圾、雜物等現象日趨嚴重。作為民族地區的教師,本文研究了如何在關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同時,有效促進和幫助他們衛生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民族地區;衛生習慣 ;養成策略
一、在活動中樹立意識
知方能行,知是行的基礎和首要條件。普及衛生常識,強化學生的衛生意識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之基礎。首先要讓學生通過衛生知識節目,如愛牙、護牙專題片,用眼衛生專題片,飲食衛生,個人衛生等等普及衛生常識,讓他們明白衛生習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要將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勞動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為突破口,開展系列創綠色學校、說文明話、做文明人、做"好孩子"的系列活動,增強學生的衛生意識,提高學生的文明素質,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培養學生不亂扔垃圾的習慣;開展講衛生小故事比賽,在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中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開展值日生評比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衛生習慣。
二、在過程中加以培養
培養衛生習慣要從學生的實際和特點出發,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內容的衛生習慣要求。如一、二年級進行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三四年級進行集體行為習慣的培養,五六年級進行在集體、家庭、社會中的習慣的培養。整個行為指標是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分布的。比如低年級一般要求學生服裝整潔,書包干凈,不留長發和長指甲,每天刷牙,養成刷牙習慣,不買零食,不喝生水,不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就這樣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分清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對良好的衛生習慣加以培養。
三、在制度中加以約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只有形成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嚴格管理的約束氛圍,才會在學生心靈中烙下良好習慣的印痕。學校要求各班制定出衛生清潔制度、學生個人衛生制度和每天晨檢制度來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制度促進學生行為的養成。如開學第一周,就制定了《班級衛生公約》,讓公約成為班級同學共同努力的方向;《值日班長工作職責》、《教室衛生工作》等條例,并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實行了合理分工,如教室里的講臺、書柜、桌椅的擺放、電器等都分配到個人,細化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這樣人員到位、分工具體、責任明確的衛生管理運行機制,嚴格規范學生行為。同時在學生中開展"一人一崗"、"爭當值日班長"等活動。讓學生知道,我是班級的一員,就有責任把班級的衛生搞好;我是學校的一員,就有義務為學校的美麗出力。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責任心,而且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四、 樹立榜樣,以身作則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個好樣子。”孔子也曾教導自己的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榜樣是無聲的力量,是孩子學習的典范,對孩子有說服力、感染力。因此,要重視教師的示范作用和先進典型的榜樣作用。
1.教師身先士卒。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從小學教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能光靠空洞的說教,要利用教師自身的素養、人格潛移默化,去慢慢熏陶、感化他們。所以,學校要求每個教師每天清早必須把辦公室清掃干凈;進教室上課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教室有無垃圾,如有要主動撿起來;下課后要把講臺整理干凈整齊;平時在操場或其他公共場所看到果皮紙屑要彎彎腰。本來,小學生的崇師心理就很強,看到老師都在地上撿紙屑,每次上課前就都會不由自主地朝地面看一眼,許多同學還都準備了廢塑料袋處理自己身邊的垃圾。每個教室幾乎看不到果皮紙屑了。
2.以學生典型為榜樣。當然,教師是學生最喜歡仿效的典范,但是,學生身邊好的典型,對他們的影響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小孩子不僅崇師,還會把自己身邊經常被老師表揚的,各方面最出色的伙伴作為偶像崇拜著。所以,班主任可以在每天衛生小結時,評選出班上的“今日衛生之星”,大力宣揚他們的事跡,讓其他孩子有樣可學。學校每個月都會評選出一批“衛生明星”“衛生標兵”等,把他們的照片和優秀事跡利用板報公布,并大力表彰。這樣,學生們講衛生的意識和習慣更積極、更主動了。
五、家校配合,協調一致
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習慣的熏陶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所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是孩子習慣形成的搖籃,因此,父母應該注重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首先做到。
六、衛生習慣養成的其他原則
1.堅持性原則
糾正學生不良的衛生習慣,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學生衛生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具有“反復”的特點,讓學生改變已鞏固的條件反射,建立新的條件反射,常常需要我們花比較多的精力和時間,要持之以恒,反復堅持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必須“積日累月地練,練到非常熟,再也丟不了”也便形成了良好的習慣。
2.激勵性評價原則
我們要細致了解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對一些衛生習慣比較差的學生要堅持正面教育,要與這些學生多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困難,發現學生在日常衛生行為中的點滴進步,并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幫助這些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同時發揮衛生習慣好的學生的榜樣示范作用,幫助和帶動衛生習慣差的學生,共同進步。
3.循序漸進原則
力戒簡單化的做法,克服急躁的心理,要嚴格按照過程模式的不同階段進行操作、訓練。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恰當處理好輕重緩急,使學生的每一種行為經過訓練成為經常化、自動化的習慣,循序漸進地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加以培養,從而有效避免“我講你聽、我打你通、我說你服”的情況。
4.自律和他律的原則
自律是指人們行為的約束力和驅動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好心及內心的自覺,而不是靠外力的強制。他律是指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道德觀念和履行一定道德規律,使人循規蹈矩。學生習慣形成必須經歷由外在控制過程轉向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過程。杜威說過:教育是一種“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和建設性的過程。但是他律是自律的準備和轉化的必經階段,兩者既是不同質的階段但又相互滲透、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知易行難,改正壞習慣,培養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雖然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衛生習慣總體現狀仍比較差,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發揮學校和教師教育功能的主導作用,同時尋求家庭的配合,他們良好的衛生習慣一定會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