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山
【摘 要】數(shù)學這一門學科是初中階段教育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新課程的改革要求下,初中數(shù)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再適用當下社會環(huán)境。而支架式教學則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本文簡要介紹支架式教學模式以及支架式教學在初中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初中數(shù)學;應用分析
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fā)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支架式教學中學習者即學生為主體,由教師主導,進而開展教學活動。支架式教學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能夠建立形象的“支架”——教學情境,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生數(shù)學思維、數(shù)學邏輯等數(shù)學能力。
1.支架式教學簡要概述
支架在之前是應用建筑行業(yè)方面的術語,當下主要是指一種教學模式。支架式教學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再通過教師的從旁指引,進而達到學生能夠自主分析、探討知識點的一種教學手段。支架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fā)展區(qū)”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進入情境: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已經(jīng)創(chuàng)設好的教學情境。
獨立探索:鼓勵學生去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思考和探索內容主要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并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順序排列。思考和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fā)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旁不斷的協(xié)助,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協(xié)作學習:進行小組協(xié)商、討論。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屬性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并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tài)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xié)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支架式教學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意義
2.1支架式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數(shù)學的世界具有變化多端的特性,其體現(xiàn)在一道題往往具有多種的解答方法。在以往的數(shù)學教學課堂上,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的原因,教師往往只是講解其中一種最為簡單易懂的解題方法,這也導致了學生局限于一種解題方法,忽略了其他可行的解題方法,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支架式教學當中,學生借助教師創(chuàng)設的“支架”進行探討分析,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掌握課堂的主動權,也因此各種各種關于問題的解答方式就被展示出來。例如“雞兔同籠”問題有著許多解題方式,共有雞和兔15只,共有40只腳,問雞和兔各有幾只。設雞有x只,兔子有y只,利用方程組知識
時也可以用一次函數(shù)的知識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不斷的分析問題的本質,探討問題與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達到鍛煉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目的。
2.2支架式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支架式教學當中首要的便是教師構建“支架”——教學情境,而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時候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進而構建合適、合理、代入感強的“支架”,在學生逐漸的掌握利用支架去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就需要鼓勵學生去擺脫支架,鼓勵學生依靠自己數(shù)學思維去觀察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進行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課前自己制作兩個邊長不同的正方形,并以這兩個邊長為邊制作兩個長方形,然后讓學生利用這四個圖形拼成以上兩個圖形,從而利用面積公式總結完全平方公式。最后提出問題如何利用多項式乘法法則計算以上兩個式子,讓學生自行思考并形成文字表述。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數(shù)形結合能力,另外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極大的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支架式教學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1借助范例支架進行數(shù)學概念教學
范例支架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概念教學時,借助舉例法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數(shù)學概念。初中數(shù)學概念大多較為抽象,不易理解,利用范例支架能夠盡量減少教師難懂的語言解釋,能夠使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到自己要學的知識點,明確學習目標,除此之外范例支架能夠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聯(lián)想。
比如,在初中數(shù)學中的圓的弧長和扇形面積公式的學習中,可以先利用學生已掌握的圓周長面積公式入手,請同學們思考圓弧形狀的鐵軌的半徑為100米,圓心角為90°鐵軌的長度。我們容易看出這段鐵軌的是圓周長■,可求得鐵軌的長度。問題:通過計算特殊圓心角的度數(shù)如180■、90■、45■、1■所對的弧長,進一步歸納圓心角為n■時的弧長公式,類似可得扇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范例支架教學中,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范例進行分析、探究,這有利于學生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3.2借助疑問支架進行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引導
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當中,由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夠強,而疑問支架能夠很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疑問支架是教師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頻率較高的教學方法。其主要內容是教師在進行教學內容或者在講解練習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提出疑問,然后引導學生去自主思考教師提出的提問,進而使得教學流程向著教師的預期運行。除了課堂上的提問,在課后布置的思考題以及課前提出的疑問都屬于疑問支架的范疇。教師借助幾個疑問能夠使得學生更好的把握課程的重點、難點,疑問支架主要起引導作用,對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著很好的幫助,對提高課堂效率也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比如,我市某中學每天中午總是在規(guī)定時間打開學校大門,七年級同學小明每天中午同一時間從家騎自行車到學校,星期一中午他以每小時15千米的速度到校,結果在校門口等了6分鐘才開門,星期二中午他以每小時9千米的速度到校,結果校門已開了6分鐘,星期三中午小明想準時到達學校門口,那么小明騎自行車的速度應該為每小時多少千米?這是一道有關方程的題目,而由于七年級學生思維能力較差,在做題的時候,他們更多大在關注問題中的幾組數(shù)據(jù)而不是其中蘊含的等量關系。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小明什么時候出發(fā)?學校什么時候開門?等等跟問題無關的疑問。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各天行程中的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3.3借助建議支架進行初中數(shù)學的啟發(fā)
建議支架相比與疑問支架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同樣是引導學生。但其兩者之間同時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建議支架更偏向對學生起到一種恍然大悟的作用。建議支架主要是針對苦思而不得其果的同學,有一種點醒的感覺。
例如在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為180°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幾項建議支架:既然不能直接證明,那我們能不能夠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平移到同一個角的頂點上;我們能不能夠借助輔助線來證明等,向這些建議支架比較簡單,教師需要根據(jù)每位學生的不同提出不同建議,對于理解能力強的同學,只需提出做輔助線這一建議支架就足以,還可以讓他們思考其他的轉移方法。而對與理解能力較差的同學就需要進行深入的提示,比如建議學生過一頂點做對邊的平行線。在建議支架中如何更好提示學生,這是教師需要考慮的。
4.總結
支架式教學以學習者——學生為主體,對于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對教師的要求更加高,這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對于初中數(shù)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明顯的幫助,而支架式教學模式自應用以來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1]葉秀鳳.“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5):34-34
[2]方碧瓊.支架式教學在初中數(shù)學概念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5.22(5):33
[3]陳巖.探析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6.23(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