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露
【摘 要】在新時期的五年制專科幼師語文教學中,積極運用現代科技輔助教學,充分挖掘正確價值觀導向信息以及注重教學過程的趣味性是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這對幼師的文化素養提升以及人格塑造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幼師;語文教學;有效
近年來,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我國的學前制教育迎來發展的興盛時期,為了應對幼師資源缺乏的現狀,國家新成立了多所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學校是新的,師生也是新的,但教學方法大多還是過去的教學方法,并沒有產生新的教學效果,這在語文教學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從而使語文學科的影響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造成這樣的現狀有以下兩個原因:
從客觀上看,五年制大專的學生普遍都是初中畢業時考分偏低并無法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他們大多沒有自主學習的習慣,且對理論課興趣不高,普遍認為只要把音樂、舞蹈、美術學好就擁有了學前教育的技能,因此都忽視了自身文化素養以及道德素質的提高,也不在意語文學習對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提升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要想讓語文走入到學生的內心去影響他們,不從興趣入手、不從教學方法去思考是達不了這一目的的。
從主觀上看,語文教學的不受重視以及教學方法上的默守陳規使得語文學科對于幼師素質的提升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語文每周2至4節課,相比于音樂、舞蹈、繪畫等新接觸的課程,語文屬于老科目,而且屬于“容易考試”的老科目,學生的關注度和重視度都不高,再加上新階段的語文學習更強調語文的藝術感染力而非小學初中階段的字詞句習用,學生認為學習任務減輕,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了藝術類科目。而語文老師受過去上課模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沒能走出理論課講授的限制,尋求“安全”,通常只是講授法和提問法的簡單運用,因而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耗盡學生的學習興趣。
那如何在新時期的教學改進中提高五年制專科幼師學生語文學習的有效性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充分利用現代科技,豐富語文教學的多樣性
隨著國家對教育信息化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我國教育信息化迎來快速發展,各個高等學校也爭相配置信息化多媒體設備,加大對數字資源的投入,然而,硬件設施達標了,設施運用卻不達標,特別在語文教學中,現還有部分老師固守板書,拒絕使用多媒體,而多數語文老師只知道運用多媒體放課件,放視頻、音頻,卻忽略了多媒體和學生的互動性以及運用多媒體來提高語文教學趣味性的作用。例如,在講授詩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將詩歌教學和美術結合起來,比如,在講春江花月夜這篇詩歌之時,教師用藝術的、優美的文學語言盡情地營造意境,將學生們帶入到朦朧、似夢似幻地想象狀態,為了更深入地體味每句詩歌呈現的美妙的圖景,可以讓學生運用多媒體畫圖,畫出他心中所想的春江花月夜的景色,然而隨機挑選的學生不可能畫出每位同學心中所構造的圖景,這時便可以不斷請同學進行圖畫添加以及著色,添加到大家覺得完美為止,每次添加都要求講出原因和體會,如此的互動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也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用觀點的交流碰撞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更能將文本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程度,這樣的教學方式可應用到詩歌、散文的教學之中。
2.重視作者解讀,挖掘正確價值觀導向的信息
作者生平的介紹是介紹文學作品時至關重要的一環,對作者人物形象的感知影響到文本解讀的感染力,作者的人物形象越豐滿,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感知就越透徹。然而,目前還有很多語文老師認為作者生平介紹不宜過多,認為像是在純粹“講故事”,會弱化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事實上,作者介紹是學生和作品之間的第一次交流,交流時間過短,學生會無法充分感受作者的出發點,從而無法對作品產生共鳴,進而降低學習興趣,因此,把握好作者解讀的信息量,充分挖掘與解讀作品、與正確價值觀導向相關的內容對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來說至關重要。例如在講解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七)這首詩歌的時候,詩歌極其短小,如果不把劉禹錫本人的人生經歷充分介紹的話,學生可能不能夠體會詩中所體現的堅韌、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但是,對劉禹錫的生平又不能流水式的從生到死介紹,也不能對其性格缺點或缺陷避而不談,因此,我們應當截取作者經歷的人生轉折,重點展現作者心態的變化過程,即面對困難到克服困難,從稚嫩到成熟的的轉變。介紹的脈絡為入仕之前的刻苦好學,“道未施于人,所蓄者志”的壯志雄心——“永貞革新”打擊后的人生低谷——自我調節與知己鼓勵后走出陰霾——留下“天與所長不使施”之恨,這樣既展現了詩人樂觀、瀟灑的性格,也展現了詩人有脆弱、消極的一面,詩人一生經歷的波折也與自己的孤傲和自我有關,了解了這些,學生對詩歌里面的“讒言”、“遷客”、“千淘萬漉”、“金”就能有更深的感觸,體會至此還不能結束,還需要將學生和作品聯系起來,讓學生討論,如果自己是劉禹錫,大家會不會讓自己的人生兩次被貶,或者是假設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此類的人生變故,自己會不會像劉禹錫一樣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戰斗精神呢?這樣的討論不僅強化了詩歌對學生所產生的積極效應,還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鍛煉自身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更可以為自己和他人輸入更多的正能量。
3.開啟學習的“游戲”模式,創新設計教學過程
當下,游戲產業在中國發展迅猛,學生群體是游戲產業的重要貢獻力量。五年制大專學生多數還未成年,游戲對他們的吸引力毋庸置疑,語文學習如果能有游戲的參與,讓學生能夠“玩中學”,有贏的成就感和輸的失落感的話,那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大幅提高。例如,在學習漢語基礎知識的時候,語音、詞匯、語法的內容過于理論化,較為枯燥,但此部分的內容對于規范學生對普通話的使用以及他們今后的教學語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讓學生學懂并且學透,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就可以運用一些游戲手段。比如,寫一個復合詞讓學生分析屬于哪種組合形式,提問的學生答不出來,他可以求助另一名學生,求助的這名學生答不出來,兩個人都要受到懲罰,做比其他同學多的作業,如果求助的同(下轉第60頁)(上接第47頁)
學答出來了,那被求助的一方不用做作業,求助的一方做一半量的作業,這樣,將枯燥的教學內容和有趣的游戲設計結合起來,不僅削減了學生的抵觸情緒,讓學生更主動地去學習此部分內容,還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并開啟針對性教學。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承載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學好語文,對每一位幼師的文化素養提升以及人格塑造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社會各界都謀求更高、更新的發展背景之下,語文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在傳統教學中保持創新,在創新教學中守護傳統,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也能夠真正將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進行有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