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驥超 丁雪梅 田祥宇 李偉 王軍英

摘 要: 本研究主要論述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課程教學采用新模式教學方法,對傳統課程進行改革,利用翻轉課堂手段達到目的。提出了改變以往分散式的教學方式,對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課程翻轉課堂教學的具體實現提出了可行性方案,運用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增強創新意識和科研精神,達到授課者與被授課者之間的積極良性互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采用對照實驗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成績進行分析。通過實踐得出,這種新的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興趣起到改善作用。
關鍵詞: 文獻檢索 開題報告 翻轉課堂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革新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問題,如何將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如何將老師“教”轉變為學生主動“學”已成為教學實踐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翻轉課堂在傳統教學模式上進行轉化和演進,將“課上教師講課、課后學生完成作業”的傳統教學模式通過課后分享簡短教學視頻,學生自主學習視頻內容,再返回課堂開展互相協作學習、實踐聯系等課內交流活動。
1.翻轉課堂的歷史沿革與主要特征
翻轉課堂的起源是2007年,美國化學教師喬納森帕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開始使用錄屏軟件錄制演示文稿的播放和授課錄音,并將視頻上傳到網絡,以此幫助缺席的學生補課。2011年薩爾曼可汗在TED大會上的演講報告《用視頻重新創造教育》,使“翻轉課堂”大熱。目前,世界各地都已經在推廣應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簡短的視頻講座,在網絡技術等的支持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步調,自主控制學習時間、地點及內容和學習量,按照自己的進度播放、重播、跳轉,課上時間用于開放討論、嘉賓講座或解決問題。
翻轉課堂的主要特征是減少教師的講授時間,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活動時間,使學生在交互協作中完成學習任務,最終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實現課堂時間的高效利用。
2.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課使用翻轉的必要性
2.1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課程的介紹及教學內容、方式
“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是部分農科專業的專業實踐課程,此類課程是提高本科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不僅有利于加深課堂理論知識,而且能夠強化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的能力。
通過現代網絡技術獲取重要檢索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也逐漸變得容易,一些授課教師和授課對象往往認為“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部分地或者普及化、常識化,簡單易學,或者圖書情報專業知識傾向過重,都難以吸引學生的眼球,上課沒興趣。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與經費、實驗條件和教學內容有較大關系,但與課程設計與更新及教學法的改革、創新關系更密切[1]。
作為實踐能力培養的課程,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在教學模式上注重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它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新模式,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自由度,把教學視頻與課堂外學習活動相掛鉤,方便他們利用最適合的時間和方式接受新知識,確保課前做足功課;知識強化吸收的過程放在課內由教師、學生雙方共同發起互動和交流,強調本課程核心知識點,引發師生觀點碰撞,使教學內容引向深層次[2]。
2.2翻轉課堂在該課程實際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2.2.1該課程實踐性和互動性強,適合引入翻轉課堂和多媒體教學模式。
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授課對象大多是大三學生,他們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掌握之后,迫切期望得到專業實踐方面和畢業論文撰寫方面的指導。本課程為我們建立了一個無須刻意尋找和設計和需求情景,而是學生自覺互動學習和專業實踐技能訓練的需求背景[3,4]。在這樣的背景下,引入翻轉課堂和多媒體教學創新模式,將使三個專業學生更有學習興趣。通過課內教學、課外交流、自我分析等教學過程,逐漸提高文獻檢索工具和方法的應用能力。
2.2.2現代化信息手段為項目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隨著計算機、網絡資源等開放資源的發展,尤其是伴隨著無線網絡的普及、多媒體課件制作與傳輸技術的成熟、移動智能終端的流行,為學生獨立學習提供信息技術支持[5]。
3.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的課堂教學設計
3.1教學模式改革
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課程以往以分散指導為主,雖然能夠強化學生的自學能力,但對于他們在文獻資源共享、科研想法交流和溝通表達能力培養上表現不足。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實踐精神和科研動手能力。
針對三個不同專業筆者除采取相對集中授課的形式外,進一步縮減講授學時,增加互動交流學時,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增加互動交流內容,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開放性、綜合性的文獻檢索指導,在授課初期由指導教師講授課程目的及要求,并安排學生自主完成部分檢索內容和綜述報告。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掌握教學的主動權,采取開放式的翻轉課堂。學生通過綜合檢索了解本專業內的研究前景和科研方向,在為自己設計論文題目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探索精神,為今后更好地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3.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實施。
3.2.1創新型教學體系的建立
首先,在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之前,以組織動員或自愿報名的形式,在不同年度以2012級、2013級本科生作為試驗對象,對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培訓、課件制作培訓和3~4輪的演講表達訓練。其次,組織學生根據自身畢業論文題目和內容設計和制作匯報課件,筆者對已提交的電子版課件進行形式初審(初審內容不包括研究內容)。再次,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對個人課件進行匯報演講與課堂交流。根據每個制作課件并接受提問的學生進行整體表現量化評分,包括:文獻檢索內容、多媒體制作水平、互動能力、現場答辯能力、儀表儀態等。在翻轉課堂中,學生并非完全獨立地進行學習[6],通過網絡查詢和課堂問詢與教師、同學進行交流、探討。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感知學習的重要,而且找到存在感。教師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教學的幫助者,是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7]。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從以往的授課模式中“解放”出來,進行更加精細的“解惑”分析。
3.2.2組織學生完成文獻綜述
組織學生針對翻轉課堂時遇到的種種提問與該學生的開題報告指導教師溝通,完善畢業設計。在完成開題報告之后,指導教師按照畢業設計要求下達任務書,包括畢業設計的研究內容、任務要求、文獻綜述和主要中外參考資料。
3.2.3課程的成績考核
考核方式從文獻總結報告(50%)+開題報告(50%)改變為出勤率(10%)+翻轉課堂現場演講評分(30%)+回答問題(10%)+文獻綜述及開題報告(40%)+課后網絡工具交流中或實驗中問問題的數量和深度與教師交流(10%),即增加了獨立學習、協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成績中的比重。
采用翻轉課堂新教學模式之后,以2012級和2013級學生該課程加權平均成績對比未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2011級學生加權平均成績,如下圖所示。
通過對全體學生的調查問卷統計分析,列出具有代表性的5個重點問題,滿意度曲線均值達87%以上。
4.結語
通過對文獻檢索與開題報告課程以往分散式、單一式教學模式進行改革與探索,實施集中性、自主性的教學方式,改變只注重開題答辯的單一考核方式,讓每一位本科生積極主動且有實效地參與整個文獻檢索到畢業論文的整個過程。學生的學習成績穩步提升,2013級優秀率較2011級提升9個百分點,學生學習效果更好,該課程成績組成比例更加合理。作為教學管理人員,筆者認為通過翻轉課堂,讓學生上臺講演并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表達敘述和溝通能力,對其畢業后從事相關專業具有推進作用。同時,采用新的教學模式的確為我們帶來新的教育理念,使本科生文獻檢索及開題報告從形式到內容上得到完善更新。
參考文獻:
[1]張旸,蒙澤察.“導學案教學”與“翻轉課堂”的價值、限度與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2013(7):10-17.
[2]劉震,曹澤熙.“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實踐與思考[J].現代教育技術,2013(8):20-27.
[3]汪曉東,張晨婧仔.“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8):11-16.
[4]王紅,趙蔚,孫立會,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型的設計——基于國內外典型案例分析[J].現代教育技術,2013(8):5-10.
[5]董輝.翻轉課堂研究及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5):124-125.
[6]張曉君,李雅琴,王浩宇.認知負荷理論視角下的微課程多媒體課件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4(2):20-25.
[7]曾明星,周清平,王曉波,董堅峰.軟件工程專業“翻轉課堂”云計算教學平臺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13(8):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