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詩萍 邱云婷 韋麗紅
摘 要: 農村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如農村地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滯后、教育內容的陳舊、教育方法的不當,從而導致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品行、交往、價值觀、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現問題。本文從廣西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出發,從學校、社會、家庭三個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解決廣西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教育 廣西農村
農村留守兒童指的是農村地區父母雙方外出打工或者一方外出打工另一方沒有監護能力而由其他親戚照顧或者獨立生活的未滿十八周歲的兒童。這些兒童因為缺少父母的關注,在學習、道德方面存在一些問題,根本原因在于心理方面。廣西農村地區有著大量的留守兒童,而有關教育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通過對該項目的研究,從社會、學校、家庭三個方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提出解決的措施。根據研究結果并結合國家相關政策的具體實施方案,構建面向廣西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切實可施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期促進廣西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同時社會相關機構要重視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從根源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進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1.一些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做出良好的適應,并且充分挖掘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為老師和學生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隨著兒童問題的產生,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人們的關注,留守兒童因為種種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于其他孩子來說,更應該引起重視。那么,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查閱資料、查閱文獻等得出以下結論。
1.1家庭環境對學生性格養成的影響。
在部分農村地區,迫于生計,一些青壯年和父母親遠走他鄉,為生計奔波,一些孩子都是留給爺爺奶奶或者親戚照顧的。隔代養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溝通問題,爺爺奶奶輩會尤為溺愛孩子,而且這些僅停留在物質層面。親戚撫育產生的最直接的弊端是只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零溝通。而且如果親戚撫育不當的話還會成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危害的重要原因。因為從小就在不健康的環境下成長,留守兒童更容易形成任性、自私、孤僻等不良性格。因為生存環境的放縱、壓抑,這些孩子沒有更好的宣泄口,對內往往會形成孤僻怪異的性格,或者對外宣泄暴力。
1.2一些學校對心理教育不重視,心理教育師資不足。
一些農村學校的老師及領導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重視成績不重視心理教育。一些學校還是把重心放在升學率上,不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一些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農村地區條件限制,沒有專門的教師、專門的學科教授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從學校層面的教育內容來說,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是對留守兒童健康教育起重要作用的一環。但是觀之農村地區的教育,一些教師的能力沒有達到很好的水平。加之一些鄉村教育缺乏教師,一些副科如健康教育、勞動教育等教師缺乏嚴重。
1.3社會方面,對留守兒童關注有欠缺。
從社會層面來說,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尚不夠。總的來說,社會重視孩子的發展,但是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問題是現代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但是要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還是有難度的。首先,人們對留守兒童相關信息并不了解,而且就算親眼看到,也只能嘆息而不能幫上什么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短暫的幫助,他們在心靈上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的關愛。其次,社會相關機構良莠不齊。留守兒童的發展仍然是當今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當然也有一些關于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的組織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存在設置是否合法,機構人員分工是否分明,組織機構的工作章程是否如期執行等問題,機構良莠不齊地發展,更有甚者打著關注留守兒童的名義做著營私的事情,這些都需要國家法律政策的保障和護航。
1.4家庭教育觀念陳舊,教育方法不當。
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更多地停留在養育層面,沒有到教育層次上。而且一些家長對健康的定義往往只是身體健康,而不是身心健康。孩子在心理上有問題在他們看來比身體患了重癥更加嚴重和難以啟齒,這些現象在農村地區尤為顯著。家庭方面的教育方法不當,一些家長縱容孩子,不管孩子的錯誤,只知道在物質方面滿足孩子,不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其他的一些監護人說是因為溺愛也好,有顧慮也好,根本不能對這些兒童的心理進行教育。一些家長只關注孩子的物質是否滿足、學習是否進步等,難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
2.一些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
2.1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缺席,孩子原本在家庭中所要學習到的一些社會化信息而無法獲得,影響孩子的社會化進程,同時引起孩子的心理問題及性格、道德方面的缺失。家教是會影響人的一生的,我們必須重視這個問題留守兒童因為在平時沒有父母的教導和父母的榜樣作用,其他親屬放任不管。換個角度看,留守兒童仿佛成了“有家的孤兒”。留守兒童的一些心理問題只能自己化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滿足,遇到心理障礙得不到正常疏導,極大地影響其身心發展。
2.2學校教育經費不足,師資缺乏。
學校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辦學設施與教師配置都不足,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其次,學校與家庭不能相互配合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進行有效的教育。代管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不重視,只是溺愛孩子或者打罵孩子。最后,學校的教育管理落后,主要表現為學校主要領導個人素質不夠,不懂管理,或者一些學校沒有相關制度,或者說是制度不執行。
2.3社會關注不夠。
社會的支持力度不夠。受各種條件的限制,一些地方政府難有精力顧及偏遠的村莊,導致一些學校設施等存在不足。同時一些農村地區的管委會組織領導工作不到位,難以真正地落實開展工作。
3.解決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措施
3.1家庭方面。
3.1.1強化家庭教育責任,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首先,作為家長,孩子的教育者,家長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家長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角色,家長有著什么樣的教育觀,就會教育出什么樣的孩子。教育觀念正確,孩子就會受到正確的影響。同時作為家長需要多與兒童溝通,最好將孩子帶在身邊,自己進行教育或者謹慎選擇孩子的代管家長。最重要的是提高文化水平,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發展的重要性。
3.1.2學會轉變家庭教養觀念,加強與留守兒童交流溝通。
家長要盡可能地改變父母雙雙全部外出的打工方式。家長若必須外出,就要學會與孩子多溝通,不僅在學習上,還有在生活中的交流,關注孩子心中想什么。尤其是對于心理敏感的孩子更要多詢問一下他的內心想法,避免他有更多的心理問題堆積,要構建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此外,離家父母也要多和孩子的監護人聯系,督促他們多關心孩子的內心,從他們第三方的角度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及時掌握孩子狀態,促進其健康成長。
3.1.3選好代理監護人,真正擔負起監護責任。
家長對兒童的監護責任是法律規定的,必須認真履行。留守兒童的父母因生活不得不和孩子分離外出打工,不能帶給孩子貼身的照顧和保護選擇好的代理監護人,真正擔負起孩子的監護責任。
3.1.4父母要適時返鄉,填補孩子感情的空白。
雖然現在通訊比較發達,但是一些農民工家庭因為家庭貧困,地域偏遠及農民工自身經濟原因文化素質等,和家里聯絡還是存在困難。有的留守兒童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父母,所以適時返鄉是必要的。
3.2學校方面。
首先,構建留守兒童教育的監管機制。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絕大部分來自于學校,學校應注重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應注意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這樣才能解析兒童的成長過程,知道從何入手做好留守兒童教育。豐富教育活動內容和形式,加強對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愛。
其次,樹立科學育人觀念,促進留守兒童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念,摒棄只重視成績的落后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觀,促進兒童全面健康發展。曾經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下,教師只重視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一些落后的學生就被無形中拋棄,其中不乏留守兒童。強化學校教育責任,改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軟硬件條件。從提高教師隊伍水平開始,在教師配置上增加心理輔導教師編制,聘請專業心理教師承擔心理健康教育職責;在教師隊伍建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內容,提高全體教師的教育水平。
3.3社會方面。
首先,政府應繼續出臺相關的政策法規,專門制定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政策,跟家長說明監護和教育義務的重要性加大學校周邊的監管力度,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條件。要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關愛留守兒童氛圍,利用社會上的各種力量致力于關愛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同時政府也要促進農村經濟,加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不僅關系到社會的經濟發展,而且關系到教育的問題,因此經濟和教育方面都要更加重視,發展農村經濟。其次,整合社會資源,完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凝聚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因此有必要通過媒體的力量,廣泛宣傳,向全社會普及。首先,加強宣傳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使農民工及時了解國家最新政策,是社會其他成員了解這一問題的現狀,促使大家都關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
農民工外出務工現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一個現實,并在一定時期內都將是一種常態,因此留守兒童的存在也將成為一個現實,需要我們正視。這一群體逐漸表現出來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都表明了他們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衡和價值觀的開始扭曲,因此對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機構,社會的每一分子都有責任行動起來,盡自己的力量填補這一弱勢群體關愛上的空白,了解他們的心理訴求,做好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力度,改善教育條件;教育留守兒童自立自強,提高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意識和教育水平,提高教師隊伍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修復留守兒童心靈上的創傷,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在社會關愛的良好氛圍中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宇曄.不同項目中小強度的專項選修課對女大學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響[D].揚州:揚州大學,2003.
[2]劉艷麗.普通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初探[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4(6):175-176.
[3]楊皓宇.搞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班級管理水平[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10):196-197.
[4]王丹妮.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14.
[5]胡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研究[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11.
[6]何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及對策——以四川省宜賓市為例[J].商,2014(37):88.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17106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