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潔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性、激勵性、凝聚性和轉化性等功能,其教育目標是否實現,實效性是否增強主要依賴于思想理論工作者語言藝術能否成功運用。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教師不但要思想政治過硬、博學多才,而且要努力塑造獨特語言風格,錘煉語言表達能力,讓理論教學入耳、入腦、入心,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學語言 語言藝術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語言是率領人們沖鋒陷陣的統帥,是撥動人們心靈琴弦的樂師?!苯虒W自古以來被認為是“舌耕之業”,沒有這個語言橋梁,課堂教學難以進行。教學語言是教師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是教與學的橋梁與紐帶,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武器。通過教學語言藝術,學生既有知識的增益,又有藝術的感染、道德的熏陶,引發情感認同和心靈共鳴。教師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對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師教學語言平淡直敘,拖沓冗長,學生勢必味如嚼蠟,索然無味,這就需要教師嚴謹精確地表述概念,抽絲剝繭地分析原因,鞭辟入里地指出問題,提綱挈領地歸納總結,春風化雨地潤澤心靈。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談談體會。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科學嚴謹,邏輯清晰。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具有系統嚴密的理性色彩、嚴謹深刻的邏輯內涵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涉及大量的概念、理論,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必須準確無誤,堅決抵制似是而非的語言。含混不清、缺乏準確性的語言將影響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對概念理解出現偏差,而形成錯誤的判斷推理。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準確無誤地使用概念,恰如其分地遣詞造句,嚴密清晰的邏輯推理,令人信服的答疑解惑。
政治術語必須規范化。如:“利潤”和“賺錢”兩個詞,一個是政治語言,一個是生活俗語,如用于概念表述解釋必須用前者,調侃舉例則用后者更合適。講課涉及的數字必須反復核實,力求精確,用最近數字最好,比如談到中國外匯儲備,簡單說3萬億美元肯定不如截至2018年3月我國外匯儲備已經達到31428.2億美元效果好。
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是由邏輯思維的鏈條構成的,有內在的層次和條理性。優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課堂上,無論講解,還是論證,其語言組織都應脈絡清晰:講課順序的先后,講課重點的取舍,都要思路清晰、井然有序,環環緊扣,由表及里、層層推進。缺乏邏輯性的授課語言難顯理論功底,缺乏邏輯思維的授課老師難以勝任思政課教學。
二、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教學語言才能博采眾長、游刃有余。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思想的內容是語言的源頭活水。只有積累了充分的專業知識和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知識,課堂教學語言只有融會貫通才能舉重若輕,厚積薄發方能游刃有余。思政課涉及的學科領域相當龐雜,僅僅有政治學、歷史學、哲學的知識儲備顯然不夠,經濟學、社會學、外交學等往往是思政教師的普遍短板。所以,一位稱職的思政課教師應當是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知識“多面手”和“雜家”。另外,政治理論課要面對全校學生,一般學校至少有幾十個專業,授課教師要對學校開設的專業做常識性的了解,如果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把授課內容與學生專業相聯系,學生自然就會入腦入心,樂學好學。如我在講“大學生就業問題”時就針對不同專業舉例剖析就業形勢,達到不錯的授課效果。
三、提升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文學素養,讓教學語言詩意盎然,生動感人。
大學生對滿腹詩書的教師總是心存敬意的,詩情畫意的語言能給老師的人格魅力加分。聽一堂詩情畫意的課,就像欣賞美麗的風景畫心曠神怡;就像欣賞曼妙的樂曲,余音縈繞回味無窮。教師的詩意語言能給學生以情感的觸摸,心靈的慰藉。高校思政課教學不必是一板一眼、莊重平淡的,它可以是富有詩意、激情和遐想的。強調教學語言的優美和教學意境的深遠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可以拓展理論的意境之美。
古典詩詞音節勻稱,節律感強,語言凝練概括力強,寥寥數語下盡顯豐富之情感、深遠之內涵,尤其適合用于教學語言。哲學課教學在講解哲學原理主客體相統一的問題時,就可以引用蘇東坡的《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說明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奏出優美的音樂。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闡發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用“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論證舊事物必然滅亡,新事物不可戰勝。
在形勢與政策課筆者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回顧跌宕起伏卻依舊向前的中美關系,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描述1949年蔣介石飛往臺灣的復雜心情。用“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表達我軍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引用這些詩詞時尤其要注意教學語言的節奏感,要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相結合?;蚩犊ぐ骸饽夭?,或和風細雨、潤物無聲,或稍作停頓、無聲勝有聲……讓語調的起伏變化伴隨感情的抑揚,成為有力的表達手段。
四、政治理論課教學語言同樣需要平易親民、輕松活潑,寓莊于諧。
具有抽象性和哲理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如果始終用晦澀的語句必定晦澀無味。這就需要更多的語言設計,在講述理論時如能恰當地運用語言教學藝術,適當使用諺語、歇后語、網絡用語,則可化平淡為新奇,變深刻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寓說理于幽默,寓莊嚴于詼諧,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勝的教學效果。
以“95后”為主體的大學生對簡潔、活潑形象、幽默的網絡流行語有很強的認同感,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穿插一些新穎的網絡流行語,賦予思政課教師特殊的親和力與溝通力,無形中會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網絡用語使用不可太多,并且必須恰如其分。
幽默語言可以調節氣氛,化解尷尬。上課如果有學生竊竊私語,直接批評顯然會傷及學生自尊心。可以這樣說“老師的課講得太好了,以至于有同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溢于言表,想發表些個人觀點,等老師講完課再讓大家暢所欲言”,比直接教育效果更好。有一次開學第一次上課多媒體設備故障,課件一時打不開,在學生眾目睽睽的注視下筆者一邊操作一邊用幽默化解尷尬:“看來這個設備認生,跟我需要熟識的過程,跟你們一樣。”學生笑了,緊張氣氛立即緩和了。
五、精心設計整節課教學語言的起承轉合,尤其著力打造“開課語言”和“結課語言”。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開場、別具一格的提問會馬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對知識的感知欲望。
“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繪鳳,重在點睛”。結課語是整堂課的“點睛之筆”必須重視。“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響”結課語言或歸納總結、強調重點;或留下懸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遠、回味無窮;或提出問題、開拓延伸等,精湛高超的結課語言藝術是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點睛之筆。講臺灣問題時這樣設計結課語言“縱然種種因素干擾著臺灣問題的解決,我堅信‘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祖國的統一大業必定能夠實現”,學生報以熱烈掌聲。還可以巧妙用結課語預告下次課內容的結課語,筆者在講近現代史綱要課時講到近代中國各階級的探索,講完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的探索,結尾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各個階級面臨大變局都在積極探索,那么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知識分子,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在歷史的關頭又有什么表現呢?且聽下回分解”,給學生留下期待。
綜上所述,教師魅力某種意義上講是語言的魅力,教學效果與教師語言藝術有直接關聯。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注重自己的語言特色,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增強語言的吸引力、穿透力、感染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讓思政課堂出彩。
參考文獻:
[1]劉金生.談一談歷史教學的結尾策略[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4(24).
[2]任文祥.淺議政治課堂的幽默藝術[J].教育創新學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