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
摘 要: 作文教學重知識輕能力,無法與學生所學的專業有機結合,以致學生對寫作逃避和厭惡。如何形成寫作教學的良性循環,建構學生寫作的健康生態,使學生面對寫作從畏懼害怕轉變成喜歡向往,成為很多教師思考的一個問題。作者提出了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三種途徑,從而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
關鍵詞: 職業教育 激發興趣 寫作能力
作為一名基層職業中專的語文教師,我深感作文教學被舊觀念、功利性束縛著,脫離社會生活,脫離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際,無法激發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和熱愛;作文教學重知識輕能力,更無法與學生所學的專業有機結合,以致學生對寫作逃避和厭惡;職業中專學生由于基礎薄弱,閱讀量小,生活單調,自卑,寫作變得非常被動,作文教學陷入困境。如何形成寫作教學的良性循環,建構學生寫作的健康生態,使學生面對寫作從畏懼害怕轉變成喜歡向往,成為我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加以研究和探索。
一、從身邊到書本,積累應用
寫作來源于生活。寫作過程是一種個人經歷、成長環境、生活經驗的內化外現的過程。只有從學生身邊最簡單、最熟悉的生活入手,發掘其蘊藏的豐富寫作資源,喚醒那些學生耳濡目染的、在生活中產生的切身感受,他們寫起來才會輕松,沒有壓力。生活的積累是寫作的基礎,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通過寫日記、周記,不僅可以鍛煉學生觀察生活、提煉生活的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挖掘生活、表現生活的習慣。生活是不竭的源泉,只有不斷地體會生活、反思生活,寫作才會“緣事而發”、“為事而作”、有話可說。
寫作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積累豐富多樣的寫作經驗,而且許多我們熟悉的生活體驗能在書本中找到事例、范文,不必舍近求遠,無的放矢。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本是生活的資料庫。寫作教學過程中,可以提醒學生一方面仔細觀察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緊密結合課本中類似的文章,借鑒其中的寫作特色,體會蘊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華中師大教授楊再隋強調:“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再把生活過程還原為教學過程。”適時地引導學生運用課本知識,運用到寫作中,靈活地把書本與生活結合起來。
如描述身邊最熟悉的人,可以把相關人物最讓你難忘、感動的場景記錄下來,學生也許會無從下手,從書本中《我的母親》、《好雪片片》、《賣白菜》等文章中可以學到寫人記事的詳寫和略寫的寫作方法及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細節等寫作技巧;講述可愛的家鄉,描寫田野風光、物產地貌,這是伴隨學生成長的寫景題材的好資源,學生也許不知道如何最佳安排寫景狀物的次序,從書本中研讀《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樓閣》、《合歡樹》、《胡同文化》等文章,從中學會按照空間和時間的順序描述景物和通過不同方面的對比及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表現事物鮮明的特征;關注身邊各種自然現象的變化:天氣變暖、空氣質量變差、水土資源污染嚴重……則可以讓學生借鑒分析書本中《離太陽最近的樹》、《像山那樣思考》、《天山景物記》等文章,學會捕捉自然環境中的各種剪影,通過細致入微地多角度觀察,運用烘托渲染的寫作手法,表現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和關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身邊平平常常的、熟視無睹的事物中捕捉寫作素材,利用書本資源中的經典文章深入分析研究,并運用到寫作中,讓它們成為文章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從專業到實踐,培養興趣
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應該貼近學生實際,要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有利的條件和廣闊的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營造充滿活力的寫作情景,通過交流與互動營造高效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學生在樂于接受、積極主動的心理的狀態中掌握知識,破除畏難心理。只有學生放下心理包袱,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們寫自己所學的、所喜愛的專業內容就是一種最佳寫作方式,巧妙地把寫作與學生的專業聯系起來,使教學內容具有實用性、針對性,讓學生充分表達對專業的想法和學習專業的心得體會,教師及時給予積極正面的鼓勵和引導,只有不斷增強學生的寫作自信心,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如在烹飪專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舌尖上的中國》,讓學生模仿寫作專業課中學習的菜品,述寫有關菜肴制作的具體過程,然后拓展開來講述美食的起源、歷史故事及相關動人美麗的傳說;教學工美班的學生,他們的專業都非常棒,寫作水平較差,可以讓他們先把美術作品和作文結合起來,先給自己的作品寫介紹畫面內容的文字,然后加入如何構思繪畫作品的文字,最后讓每一位同學展開聯想,將畫面轉化成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故事。再如教學旅游專業的學生時,我們常說“祖國山河美不美,全憑導游一張嘴”,學生最熟悉的便是導游詞,安排學生利用音頻、視頻、微課等多媒體手段走進祖國各地的名勝古跡、長河大漠,完成一篇篇導游詞,進而延伸到其他方面的寫作。這個過程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鋪墊,一點一滴積累。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以學生所喜愛的專業為抓手,克服逃避害怕作文的心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品嘗成功的喜悅,這樣寫作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厚,畏懼害怕的心理會消失。學生主動、愉快、扎實地學習,真正做到把語文寫作素質與專業技能水平的提高結合起來。
三、從現實到課堂,激發活力
清代學者劉典在給學生上作文課時,講到五個字“觀世音菩薩”,很經典。他說“觀”是觀察社會,觀察周圍;“世”是了解人情世態,聯系現實;“音”是講究音韻、韻律;“菩薩”是有普度眾生,關心民眾,關心社會,有責任意識。簡明、中肯、一語中的。其中就講到了“聯系現實,緊扣時代”。培養學生的現實性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引導他們開闊寫作視野,充分切合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的特點,無論世界大勢,國際紛爭,還是社會百態,野趣傳聞;不管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還是家長里短,柴米油鹽,只要感興趣就可以將這些素材引申到寫作中,“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事事都與筆端聯系起來。
一方面是“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通過多讀報刊、聽廣播、看電視、上網讓學生開闊寫作視野,喚起寫作欲望。從“精日”分子的言論,到外交部部長、王毅回答記者提問,擲地有聲、義正詞言“他們是中國人的敗類”,然后以此為話題談談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從《戰狼》中五星紅旗在非洲戰亂區迎風飄揚,到《紅海行動》不拋棄、不放棄每一位身在國外的華夏兒女,談談祖國的偉大復興;利用學校教室的多媒體播放器每天準時播放新聞聯播,讓學生進行新聞評論、評比印象最深刻的新聞的活動等,讓學生先看、先聽,然后分小組大家一起整理、形成文字,有能力的可以適當加入評論,小組代表讀出本組的新聞評論,最后教師總結,我給學生的這項寫作活動取名為“精彩回眸”。
另一方面是“秀才出了門能講天下事”。葉圣陶先生說:“學生在學校不能像一只張著口的布袋專等老師們把一切應該學的東西一樣一樣的裝進來,必須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教師可以巧妙地把寫作與講演結合起來,寫和說的能力共同提高。如在母親節這一周搜尋有關“孝”的經典故事命題寫作,并講演,讓學生學會感恩,孝敬父母;在勞動節查找從古到今“術業有專攻”的典型人物,以“匠心筑夢”為話題完成演講稿,感悟工匠精神對學生專業發展的影響;年底時關注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評選,選擇自己喜愛的人物材料,積累起來,運用于寫作與講演中。讓學生學有目的,有方向,聯系現實,緊扣時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寫作課堂充滿活力。
職業中專的語文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一是激發興趣;二是培養習慣;三是做好導游;四是嚴格要求。讓學生面對作文由畏懼到喜歡,從痛苦到快樂。“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何激發中專學生的寫作興趣,創造性地完成作文教學任務,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重要的是堅定地、不停歇地向前走去。
參考文獻:
[1]沈體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6):77-78.
[2]候新運.激勵成功心理提高寫作質量[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3(Z2):64-65.
[3]李鶴.語文《讀本》使用的六種方式[J].語文教學通訊,2002(22):31.
[4]姜志峰.豐富生活學會觀察積淀素材[J].考試周刊,2011(47):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