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異
摘 要: 校企合作給高校人才培養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思政教育順應時代發展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構建大平臺、大思政的教育模式。在高校與企業之間,思政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合格人才的輸出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 校企合作 思政教育 人才培養 必要性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化,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全新的挑戰,企業文化與人才培養之間如何平衡;不斷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如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這些問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2016年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為新形勢下的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時凸顯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思政教育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必經之路。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提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關系到國家戰略的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講什么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問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多元思想、觀念不斷沖擊著社會的原有思維,同時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加速了傳統媒體的式微。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已經成為搶占主流意識主導權的前沿陣地,由于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存在不確定性,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定型,思政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新形勢,在教育內容上首先應該緊跟時代脈搏,加強理想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旗幟鮮明地將十九大精神帶入課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結尾處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1]在校企合作背景下通過思政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發展與中國夢的實現緊密聯系起來,將個人成績的取得與企業的發展聯系起來。其次,將道德教育引入社會場域。道德教育自古有之,然而隨著外來不良思想的侵蝕,引發種種不正之風,拜金潮、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蠶食著一些青年的道德底線。在課堂中照本宣科已經不合時宜,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場域教育重構了教育場景,在學校、企業間建立了共生與交互的機制,生活化的場域打破了傳統的課堂道德教育內容,將道德教育、實踐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思政教育有效對接新型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支撐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隱性內核,是維持企業高速運轉的內在動力。新型的企業文化不再追求表面與形式上的體現,而更重視內涵建設,對于管理者而言希望企業員工除了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素養之外還應具有工匠精神和創新精神。高校教育必須創新思政教育模式,構建面向新型企業文化的課程體系,從而引導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接新型企業文化顯得十分必要。
1.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2016年“兩會”中將“工匠精神”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面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我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必須依賴“工匠精神”的支撐。將“工匠精神”上升到全社會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的層面,就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是李克強總理在第二屆質量獎頒獎大會上做出的重要批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以此為目標,將學生的培養質量視為勇攀的高峰,只有學生質量的不斷提高才能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人才,才能實現追求卓越的目標。首先,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傳統的職業道德教育多為在課堂中“坐而論道”,機械的重復和說教往往事倍功半,容易造成學生的抵觸和逆反。在中國制造2025的時代背景下將“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能使學生獲得極強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工匠精神”具有豐富的案例,為應用型的人才培養提供有力的樣本依據和理論支持。“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國匠人的行為準則,是中國歷代勞動者的風骨與秉性,從漢代薄如蟬翼的素紗織衣手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蘇州園林都是教學中豐富、動人的素材。在當下,高速鐵路、航空母艦、航天工程都是高校青年最為關注的國家工程,思政教育通過大國崛起中各行各業的種種案例喚醒學生的專業熱情,從而構建起思政教育與工匠精神二者聯通的橋梁。當“工匠精神”的培養與企業文化有效對接,在思政教育下學生形成大國工匠的精神素養,優秀的人才輸出便有了可靠的保障。
2.將“創新創業”融入思政教育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2]。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創新型人才則是實現社會創新的根本要素,高校作為人才的培養基地,就需要緊扣社會需求,加強創新教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思政教育的理論支撐和精神動力。
思政教育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可能性。創新的實現依賴于健全的人格培養和穩定的心理素質,大學生面對挑戰必然會接受來自專業技能和心理素質的雙重考驗,沒有良好的精神動力勢必影響創新的形成。同時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改變了傳統思政教學的內容,將企業的案例引入課堂,原本抽象的理論轉化為鮮活生動的創新創業故事。其次,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入,改變原有思政教育的傳授方式,創業案例模擬發揮思政教育的開放性,大學生通過創業情境的模擬,提高課堂的參與度,引導學生形成探究意識,將思政教育的被動傳授轉化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動力。現代企業的競爭,就是創新能力的競爭,創新創業精神是現代企業文化的核心。無論是阿里巴巴還是騰訊、百度,企業高速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的驅動。校企合作提供了創新實踐的平臺,而思政教育為學生融入創新創業提供了理論保障,將學以致用內化為精神動力。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與對策
1.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仍然面臨挑戰。首先,對思政教育重視不夠。一些學校在大學生培養過程中往往將培養重心放在專業技能的培養上,忽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這就導致一些學生出現厭學和消極就業的現象;就業后面對工作壓力出現消極怠工、缺乏工作熱情,面對同事、與人交往過程中出現道德缺失的情況。這些問題都難以在專業課堂中找到答案,而思政教育正是解決以上問題的良方。其次,思政教育以課堂教育為主要路徑,缺乏實踐教育途徑。課堂傳授是思政教育的基本模式,但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在校大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企業實際工作,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一些大學生往往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但缺乏團隊合作意識,難以適應現代企業大部門加小團隊的運行模式。再次,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新媒體迅猛發展,信息的傳播方式突破了傳統媒介的限制,各種思想、信息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對當下思政教育提出新的挑戰。微博、微信及各種APP已成為當代大學必不可少的工具給學生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在教學中、生活中和工作中仍需警惕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當今互聯網行業充斥著商業的氣息和世俗、浮躁的信息,導致一些學生好高騖遠、幻想一夜暴富,從而在實際工作中好逸惡勞、眼高手低,無法適應企業的基層工作或者不斷跳槽缺乏對事業的忠誠與執著。
2.推動大思政的教育模式
面對著新時代下思政教育的種種困境,校企合作中思政教育出現的各種問題必須積極推動大思政的教育新路徑。
一,思政教育應擴大格局構建校企一體的大平臺。傳統思政教育的實施主體是高校,然而面對校企合作的深入,大學生到企業實習機會增多、校外實踐活動趨于頻繁,從而出現由于思政教育缺失而引發的種種問題。應當構建高校與企業的共享思政平臺,在高校由專職的思政教師負責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專業教師參與校內實踐的指導和管理;在企業聘請書記、負責人或技術人員擔任校外兼職思政輔導員,負責學生在企業實踐過程中的指導和管理。并建立動態的交流、指導、管理機制,學生在校內的專業學習、實踐可以由企業人員參與指導;高校的思政教師、專業教師也可以參與學生在校外實踐過程中的管理。在校企合作的大平臺中,融合高校與企業的資源共同承擔學生的思政教育,從而建立校企合作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形成大思政的環境合力,共同構建符合企業需求、社會認可的人才培養新路徑。
二,思政教育應當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并重,構建課堂教育加社會實踐的新形式。顯性教育以課堂教育為主,通過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系統、直接、完整地傳授思政教育內容。幫助大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樹立完整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優良的職業素養。隱性教育貫穿大學生的生活和實踐,通過班團活動、社會實踐、企業實習以素質教育、道德教育為先導,打通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發揮隱性教育無所不在的特點,將思政教育落到實處。通過隱性教育,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積極解決大學生在校外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將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四、結語
校企合作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思政教育作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心,聚焦立德樹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在推進校企合作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構建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有效對接了新型企業文化;為社會發展、國家戰略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Z].國辦發〔2015〕36號,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