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霞
摘 要: 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對人才的培養目標愈加趨向于應用型和復合型,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職業技能的學習,這就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積極向上的職業人格。本文從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出發,進一步理解職業人格,深入研究心理教育對高職學生職業人格培養的重要性,重點分析心理教育在高職院校職業人格培養中的應用。
關鍵詞: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教育 職業人格培養
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技術性、職業性人才為主要目標,教學內容有一定的指向性,更加注重職業化教學,同時,強調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相對接,教學規劃及教學過程直接與生產過程掛鉤,促進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與工作。因此,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人格”顯得尤為重要,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一、理解職業人格
所謂職業人格指的是人在從事工作實踐或處于職業階段所具備的精神品質和精神面貌,其受制于多種因素,它既是人的基本素質之一,又是職業素質中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強調的是人在適應或者進行某種職業實踐時所具有的沉穩態度,以及所展現出來與之相適應的行為動作。
從心理學上講,人格(Personality),又稱為性格,特指人類心理特征的整合、統一體,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結構組織,包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多個方面。此從心理學上理解職業人格,指的是一個人通過心理上的認知,直接指導或影響職業實踐,簡而言之,職業人格是認識工作和從事工作的重要心理基礎。
良好的職業人格影響著職業觀念的發展,直接影響和指導實踐活動。良好職業人格,大致可從四個角度分析理解:第一,正確的職業觀念。即對職業的認知,具體指對職業的認識、態度、看法和觀點,要求持客觀的態度看待任何職業。第二,職業性格。所謂職業性格指的是對職業人員性格上的要求,例如:有團隊協作意識、嚴謹的態度、不懼困難、不畏艱辛、擁有高度的責任感等。第三,創新思維模式。“創新”對于今天高速發展的時代而言顯得尤為關鍵,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只有注重創新的人才,才有光明的前途,才能引領整個時代的前進。
二、職業人格對于高職學生的意義
高等職業院校以培養技術性、職業性人才為主,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側重于職業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職業人格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技能學習,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
(一)職業人格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觀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就業是關注的焦點,也是學習的重點。職業人格直接形成正確的就業觀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技能和職業規劃上有正確方向,并指導實踐。同時,正確就業觀的養成,有助于學生清晰客觀地認識自我,對自己進行準確定位,不斷完善自我,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價值。同時,學生能夠客觀正確地認識各種職業,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從而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
(二)職業人格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性格
職業性格是就業的內在表現,也是重要的就業保障。正確的職業性格具體表現為內在的思想品德及對待工作的態度,良好的職業性格有助于學生在工作領域得到更大的提升和發展。良好的職業性格具體可表現為對于工作一絲不茍的態度、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有團隊協作意識,不畏懼工作中的挫折與困難、不斷學習以求完善自我的態度,等等,這些寶貴的品質都是以后工作中的閃光點,培養學生擁有這些閃光點,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讓學生擁有更寬廣的提升和發展空間。
(三)職業人格有助于學生形成創新意識
創新是人類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人類成功之母,可見創新的力量,以及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性。通過職業人格的培養,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發散,思維方式更加靈活,讓學生在就業中脫穎而出,敢于突破常規,大膽尋求新的方法,更加追求個性發展。
(四)職業人格有助于學生提高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是就業人員的重要能力,也是就業人員綜合能力的表現,它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學會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較強的社會能力會為學生在以后的就業過程中減少一些阻力,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和社會,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學生較快地展現自己的能力,更快地得到社會的認可。
三、心理教育對高職學生職業人格培養的重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系,高職院校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學生心理進行引導和干預,使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培養正確的職業人格,為以后就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對于高職學生人格培養有著重要性,具體而言可從以下三點進行分析:
(一)通過心理健康教育為培養職業人格奠定心理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理解職業人格的意義,意識上的覺醒更能幫助學生健全人格,通過課程的層層升入,不斷引導學生清晰而又客觀地認識自我,將自己進行專業定位,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優勢,不斷完善自我,突出優勢特點,發揮自己的價值,體現自己的意義。同時,心理上的積極干預能夠讓學生培養協調心理發展的能力,合理調節情緒,培養良好的職業性格,更好地服務于以后的就業和工作。
(二)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的思維模式更加靈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大企業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標準,人才的選拔不再局限于理論及技術上的硬性標準,更加強調的是思維上的軟性標準。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更加注重思維意識,講究創新思維,敢于突出個性,展現自我。
(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對于職業選擇而言有著重要的關系,決定與就業者的匹配性,只有符合匹配原則,才能更好地體現就業人的優勢,更大程度地發揮就業人的價值。然而職業規劃的形成與其內心的基本品質和心理特征密不可分,我們要重視心理干預,重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老師的引導和自我意識,對自己進行定位,合理分析自我價值,根據自身特色更好地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
四、心理教育在高職院校職業人格培養中的應用
在理解了職業人格的重要性,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后,我們以塑造高職學生人格為目標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斯奈德等人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提出積極的學校教育應該是以關懷、信任和尊重多樣性為基礎的教育,教師為每一學生量身定制目標,促進他們學習,然后一起為其制訂實現目標的計劃并激發其動機[1]。這要求我們注重積極心理學的作用,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的人格優勢,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優勢取向,使得學生能夠采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改變心理資本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2],激發學生的積極力量,挖掘自身潛能。
(二)以職業規劃為導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根據高職院校現狀會發現,高職院校的學生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目標導向不明顯,學習目標茫然,個人的規劃不明確,這直接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他們作為準職業人員,自身的定位很重要,準確的職業規劃很關鍵,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以學生的職業規劃為導向,從學生的自我探索出發,幫助學生找到現有人格和理想職業人格之間的差距,制訂有效的成長計劃,使學生在面對就業競爭時,更有效地應對壓力,找到適合的職業,并在相應的職業中順利實現自我價值[3]。
(三)以培養學生創新為目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社會實踐抑或是社會職業規劃中,為學生提供正確有效的指導,使學生體驗實踐的愉悅感與成就感,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自我認同感;其次,可以通過增加多元化各種途徑增強學生的毅力與抗打擊能力;最后,可以引導學生用創新多元化思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其從固有的封閉的思維模式中走出來,創造更多的機會與成果。
五、結語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教學性質有別于其他高等教育。應該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對學生心理進行一定的引導,讓學生清晰而客觀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在未來職業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意義,發揮自我的價值。
參考文獻:
[1]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著.王彥,席居哲,王艷梅,譯.積極心理學:探索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踐[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
[2]勵華,曹杏田.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能力關系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3):54-56.
[3]何炎芬.以塑造高職學生職業人格為目標的心理教育新模式[J].文教資料,2015(1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