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考改革的穩步推進,因科目選考、賦分體系、全面選課、填報方式等工作的變化給高校人才培養帶來了諸多新問題,高校需提高站位、堅定信念、更新理念、創新方式,從增設入學摸底調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主動對接中學教育,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等途徑,進一步了解學生基礎差異,強化學生個性化教育,服務中學生涯規劃教育,扶持特殊行業人才培養,從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
關鍵詞:高考改革;高校;人才培養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科學選拔各類人才,201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浙江和上海成為高考改革的第一批試點省份,在教、考、招三方面開展了綜合改革,隨著2017年第一批改革后的高中畢業生進入高校,高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中出現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一、 新高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影響
新高考在科目選考、賦分體系、全面選課、填報方式等工作的改革給高校人才培養帶來了現實困難。
(一) 科目選考致使核心基礎課程不均衡
為保障考生的自主選擇權、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新高考方案取消了傳統的文理分科,同時要求高校提前公布招生專業(專業大類)及選考科目。一是取消文理分科后考生知識背景呈現多元化狀態,二是很多專業(專業大類)出于對新高考影響的不確定性,為確保招生數量,在選考科目上無要求或者選擇了考試相對容易的科目。由此,就造成了新生在專業核心課程上的學習水平參差不齊。
(二) 賦分體系致使成績優良評定有存疑
為分散考生的考試壓力,新高考規定外語和選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試,外語和選考科目考生每科可報考2次,選用其中1次成績,成績按等級賦分。但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新情況,如出于投機心理,考生選擇不太熱門的選考科目,因為同批參加該科考試的其他考生水平也不高,分數很低但經賦分后成績很好;再如出于競爭心理,成績好的考生為了提高自身成績、拉低其他考生成績,兩次報考都參加等。這些都給評定考生的真實水平帶來了困難。
(三) 全面選課致使生涯規劃教育現短板
為發展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自我規劃能力,使學生獲得多樣化的發展,從2013年7月浙江省正式開始研究新一輪高考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開始,高中已逐步啟動全面選課和走班制。但是,大多數學生對“我是誰”“我的能力與興趣是什么”“我未來想從事什么職業”等問題缺乏清醒的認識,很多學校也缺乏生涯規劃教育師資力量,使得學生盲目走班、功利定位。
(四) 填報方式致使部分行業人才培養存危機
新高考填報采取先專業后高校的方式,對行業高校和冷門專業帶來生源危機和學科專業發展危機,勢必后繼影響到部分行業人才的培養。比如農林院校和農林專業,因為基層崗位待遇低、宣傳力度相對較弱、傳統社會偏見等原因,大部分生源不愿意報考,或者報考是為了有機會轉入其他專業,這對農林業人才的培養和行業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二、 高校人才培養應對新高考的對策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高校要主動適應、及時應對,注重與高中教育的有效銜接,著力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發揮新高考改革的正面導向作用。
(一) 增設入學摸底調查,了解學生基礎差異
面對取消文理分科和選考科目帶來的基礎差異,高校要增設入學摸底調查環節,通過發放問卷、網絡調查或者學業測評等方式,及時掌握學生的發展方向、專業意向、知識結構、基礎差異、心理狀態等,為優化整體人才培養方案和開展學生個體輔導提供依據。同時,正面看待因科目選考帶來的學生個體差異,通過人與學業、專業、高校的合理匹配,將其轉化為面向新工業革命新型人才培養的有利因素。
(二)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生個性化教育
首先,高校要進一步運用好新高考中綜合評價、過程評價和發展性評價機制,將考生高中的成長過程作為個性化教育的前提。其次,待新生進校后,需在半年內接受專業(專業大類)的核心基礎課教學,幫助學生在強化專業學習基礎能力的同時,進一步了解專業差異、判斷專業是否適合自身學習基礎和興趣特長,幫助專業分析學生個體差異、確定學生發展方向,制定創新型、應用型或復合型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及早安排合適的導師、學長對接,建立科學合理的導學團隊。
(三) 主動對接中學教育,服務生涯規劃教育
針對目前絕大多數中學生涯規劃教育比較薄弱的現狀,高校要主動對接中學“面對面”溝通,要組織思政教師、學生干部進中學,針對生涯規劃教育開展專題講座和實踐訓練,幫助考生掌握規劃和決策的基本技能;要組織專業教授、名師進中學,圍繞專業前景、學習內容、畢業方向等開展專業介紹,幫助考生清晰認識明確方向;要邀請中學進大學,幫助中學老師了解學科發展趨勢,幫助考生了解大學學習生活。
(四) 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扶持特殊行業人才培養
高校應該緊密聯合地方政府,結合行業背景,聚焦地方及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爭取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如根據行業實際情況編制招生計劃,通過定向培養、免學費等方式,創新招生形式,確保行業緊缺人才培養的生源質量、培養質量和就業滿意度。同時,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等方面,也要有效對接行業需求和社會發展,促進“政企校”深入融合,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和實踐環節,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擴大社會聲譽和影響力。
三、 結語
本次新高考改革堅持育人為本、科學選才、確保公平,是建立中國特色的高考招生制度體系的重大決策。高校需提高站位、堅定信念、更新理念、創新方式,以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勇氣和擔當,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出發點,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落腳點,及時、有效地破解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國發(2014)35號[A].2014.
[2] 任尚舒,王亞運.新高考制度改革下農業高校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7(1):15-18.
[3] 鐘秉林.高等學校要主動應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新挑戰[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7-31.
[4] 何振波,朱軍,徐慧燕.浙江省定向培養基層農技人才政策:成效、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7(1):120-124.
作者簡介:冉琰,講師,浙江省杭州市,浙江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