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的有關事項通知》當中非常明確地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思想品德教材是《品德與生活》,后續更改為《道德與法治》,教材名稱上的變化也能夠看到主題的變化和在教學內容方面所做的調整。面對教材的變化,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效學習;從學生出發,優化教學方法;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
小學是學生進入學校的初級階段,也是性格、品德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學校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往往就決定了學生將會成長為什么樣的人。小學生接受《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能夠促進小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塑造小學生優良的品行,還能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作為小學教師,要對《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全新的認識和理解,從實際學情出發,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一、 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有效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中也是如此,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怎樣有效地去學習,比單純傳授學生知識更重要。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之后,就能自行運用,尤其是小學生,好奇心旺盛,記憶力也極佳,正是教授其掌握學習方法的極好階段,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之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要深刻認識到學生掌握基礎理論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要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思維,這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大有裨益。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作為教師,需要創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給學生留更多的思考和學習的空間,打破學生被動學習的僵局。小學《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難度系數總體來說稍高,但是只要用對了學習方法,學生就能加強理解,并且參與其中對知識進行總結,這一過程也是學生鞏固自我學習的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理解力與創造力,開拓學生思維。例如,在教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一課《上學去》時,我們要轉變教學理念,要考慮一年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狀態,活動形式要活潑多樣,要多一些操作性的活動,如:畫一畫、唱一唱、做一做等降低難度,讓孩子在理解中掌握規則,從而達到有效學習。
二、 以學生為本,優化教學方法
當前教育改革要求以學生為本位,轉變教師角色,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傳播,教師要認真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對學習的過程進行優化,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小學生是活潑的,對什么都充滿了好奇,但同時也是缺乏一定耐性的,因此在課堂上就要不斷給學生以學習的新鮮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將課堂變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所,能夠有效地加強小學生知識的積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近些年教學留白的教學方式推廣出來,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對知識進行消化、探究。經過實踐,這一教學方式同樣適用于《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學生在思考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突破定勢思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教學效果。
在教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文明健康雙休日》中第七課《太陽公公對我笑》時,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交流、體驗與表演;第八課《幸福一家人》,則采用調查、交流、體驗和展示的方法;而第九課《親親大自然》,以觀賞、體驗、展示和交流為主。最后在《放大鏡》一環中,組織親子游戶外活動——步行上圭峰山玉龍湖。這種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讓孩子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內容的全過程,在實踐中學習、感受,培養了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掌握了保護環境、安全文明的實際方法。
三、 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1. 作為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思想,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發生轉變。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者,而要跟學生平等交流溝通,做學生的朋友,改變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建立起友愛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并為學生樹立起模范榜樣,學生會更愛親近老師,與老師進行互動,課堂氛圍也能得到良好的改善。在教學《冬爺爺來了》時,我們要轉變思想,不能把小孩當大人直接講授和灌輸知識,要引導學生主動去觀察、探究、思考和交流。比如觀察冬天身邊的景色、人們的穿著和從事的戶外活動,知道北方和南方冬天的不一樣;發現冬天的有趣的自然現象,通過看書、請教和實驗等方式去尋找答案。
2. 在課堂上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做好課堂教學設計,并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課堂趣味性,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如果發現學生對于課堂知識點的興趣不大,教師就應當思考其中原因,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分析學生的反應,并就此做出適當調整,改善課堂環境,努力提高教學效果。譬如,教學《新年新日歷》時,一年級學生對時間的概念還不夠清晰,本主題的教學活動應體現學生的年齡特點,不要對日歷中的各種節日、節氣等知識提過多過高的要求,重點是讓孩子體會日歷與時間、生活的關系,增強成長的意識、生活的體驗和探究的欲望。在開展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用播放新年歌等多種方式營造輕松的氛圍,引導孩子表達新年的愿望和祝福,既要從兒童的實際出發,尊重他們的真實感受,又要引導他們積極向上,關心他人。
在新形勢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遵循教學改革教育的目標指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要積極改進自己的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模式,探究更多的有效的教學對策,利用一切資源對教學環境和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道德與法治》課是培養小學生品德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要把握住對學生學習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做好課堂教學的設計和準備工作,不僅教會學生知識,更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人的品格,真正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作用,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建設社會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張翠梅.公民德性的三維建構與法治秩序生成[J].學術交流,2014,11.
[2]王智慧.“法治中國”視閾下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問題探析[J].文教資料,2015,25.
作者簡介:
李振華,廣東省江門市,江門市新會區會城城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