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價是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傳統的“一考而定”的高職英語考核模式并不符合職業教育對學生英語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培養的要求。隨著基于SPOC平臺的高職英語混合教學模式逐漸在學校開展,需要探索新的高職英語考核評價方式。
關鍵詞:SPOC平臺;高職英語;考核評價
一、 高職英語課程考核的現狀以及問題
目前,高職英語的考核評價,仍然片面依賴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答卷”成績占總評成績的80%,并不重視職業學校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語言技能、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考查。
1. 高職英語評價方式改革的必要性:英語以考卷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與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脫節,不符合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一些學生忽略平時學習積累,只是考前“突擊”,只為通過考試;相反,一些學生課堂參與度很高,英語技能運用出色,在課程考核評價中卻體現不出來。高職英語除了要注重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更需要培養學生語言技能、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因此需要進行考核評價方式改革。
2. 單一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評價方式也是單向的“教學評”和“學評教”,由于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的單一局限,評價不能多元化地體現英語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的達成。最終的評價強調結果性評價,而忽略過程性評價。不符合職業教育“邊做邊學”和“學以致用”的目標。
3. 評價指標體系的缺失:傳統課堂中的學習評價更加關注的是試卷考核結果,而忽視英語教學中學生情感、認識能力、語言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中的過程性評價。
二、 SPOC平臺下職業英語課程的評價構成
SPOC平臺的職業英語課程考核評價同樣是按照傳統的分析法5W1H評價原理來進行的,但運用這些原理的方式需要改變。根據SPOC平臺課程具有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特點,得出評價構成的要素為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
Where(學習場所)——SPOC平臺;When(學習時間)——課前/課后自主時間;Why(評價目標)——英語知識點預習/復習;What(評價內容)——學習過程與結果;Who(評價主體)——教師、學生和系統平臺;How(評價方式)——定性和定量評價。
三、 基于SPOC平臺的高職英語教學考核評價方式設計思路
目前SPOC學習注重課堂評價與在線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基于SPOC平臺的英語課程設計實施,重視對學生英語學習技能和專業發展的需求。學習的過程和結果評價有較為全面的評價指標、項目和標準。能夠調動評價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具有必要性和可操作性。SPOC平臺下的學習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以及表現度、參與度、投入度、信息素養等,同時還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
1. 數據化:通過SPOC平臺,學生在課前和課后的英語學習都會自動留下行為軌跡,這些軌跡形成了參照數據,自動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能夠對學生的自主英語學習的過程,形成詳細科學的過程性評價。
2. 半結構化:基于SPOC平臺,高職英語的考核評價,不僅要參照機構化的在線練習和測試掌握情況,也要參照非結構化的話題討論、寫作以及Real life skills技能拓展的完成情況,做到對學習內容的結構性和靈活性的結合,更加體現考核評價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3. 成績評定方式:根據SPOC平臺的特點和職業英語課程的培養目標,基于過程化原則和多元化原則,英語綜合成績考核評價包括SPOC平臺練習與測試,課堂綜合表現和期中+期末測試三個考評項目,采用40%+20%+40%比例構成職業英語學期總評成績。
4. 基于SPOC平臺評價指標的分析:每個一級指標各自細分為多個具體的二級考核指標,SPOC平臺在線習測既有結果類指標也有過程性指標,可以具體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課堂活動的成績和基于平臺的學習任務屬于過程類指標,為學生的情感、認識能力、語言技能和職業素質培養,以及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反饋。
通過SPOC平臺,依據學生的學習投入和相關學習任務完成情況,記錄學生參與單元主題的背景知識和話題討論的活躍度的相關數據,用來計算該指標成績。這充分反映可評估學生協作和交互學習的效果。評價主題由SPOC平臺、學生和教師構成,也體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基于SPOC平臺,單元教學后也有小測試,教師將單元知識點總結歸納,形成客觀試題,學生在線完成,反映學生單元學習后的效果。
四、 結束語
考核評價是高職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英語實用能力和提升職業素質的重要手段。SPOC平臺為考核評價提供系統自動評分和學習軌跡記錄等在線教學管理功能,提高教師教學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參與度。本文提出基于SPOC平臺,可以建立各種形成性評價指標,使教師能更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和技能應用,從而更科學客觀地評判學生的高職英語成績。
參考文獻:
[1]尹合棟.“后MOOC”時期SPOC教學平臺的設計[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5(4):44-50.
[2]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6,87.
作者簡介:
張鳴,江蘇省常州市,常州鐵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