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唐倩
摘 要:校園欺凌包括從語言上的凌辱到身體上的侵害,再到心理上的摧殘,其中不論哪一種都對受欺凌者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傷害。校園欺凌產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尊嚴、命運、價值的維護與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形體與心理的尊重與維護。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校園欺凌愈演愈烈,要想解決好校園欺凌問題,學校、教育部門、社會和學生都應當承擔起責任,為解決校園欺凌、構建和諧校園共同努力。
關鍵詞:校園欺凌;人文精神;缺失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目前,雖然校園總體上呈現出和諧狀態,但近年來,隨著校園欺凌的報道越來越多,欺凌程度也越來越嚴重,不得不使人對此予以關注。校園欺凌給被欺凌者的身心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不良影響,解決校園欺凌問題已經勢在必行。雖然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2017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又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在法律上也對校園欺凌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對情節惡劣、手段殘忍的進行嚴懲。然而,由于校園欺凌的治理體系尚不完整和系統,校園欺凌仍在不斷上演。要想真正解決校園欺凌,最根本的就是要對癥下藥,只有知其根源,才能找到正確的解決之道。人文精神主要的內涵就是倡導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不得不說,校園欺凌的背后必然隱藏著人文精神缺失的因素。
校園欺凌是指同學之間欺負弱小的行為,一般發生在校園內外,包括中小學、職業學校等,其中,中小學又是校園欺凌發生的重災區。學生之間的一方通過語言、肢體、孤立、網絡等手段對另一方單次或多次實施欺負和侮辱,造成另一方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受損等。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停留在表面上,認為校園欺凌就是指對受欺凌者進行肢體上的攻擊、毆打。實際上,類似于物品上的隨意拿走或毀壞,生活上的讓人跑腿、做苦力,關系上的排擠與孤立,語言上的造謠污蔑,給人起侮辱性的外號等,這些行為都屬于校園欺凌的范疇。
而校園欺凌中的校園暴力甚至還觸犯到了法律的界限。從根本上來說,校園欺凌背后實質上反映的是道德問題,一方面,欺凌者自身的道德素質低下,受教育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欺凌者往往不能正確認識道德行為,從而無法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另一方面,欺凌者對道德表現出漠視態度,甚至對道德進行踐踏,導致校園欺凌頻繁發生。而道德問題也就是人文精神缺失的問題。
人文精神往往表現為對人的尊重、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它一般存在于寬松自由的環境中。校園欺凌背后反映出來的卻是教育系統中人文精神缺失、人文關懷缺乏的問題。縱觀當今教育,其較為統一的思想氛圍使得人文精神嚴重缺失,獨立思想和獨立人格難以在此境況下生存發展。
1.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缺失
自古以來,我國的教育大體上都是“老師教,學生學”的學生被動接受狀態,學生的自我思考被嚴重限制,對教師和教材絕對服從。雖然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但在教育體系的限制下,學生的自主性仍受到極大的限制,特別是在初高中升學的學生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在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方式的選取、教育活動的開展等方面,教師仍占主體地位,學生的自主性受到限制,體現了人文精神的缺失。
2.教育管理者的人文精神缺失
大多數教育管理者都屬于教育系統外人員,并不具備教育的相關知識,他們往往只注重教育的社會性,而忽視了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教育淪為政治和經濟的工具和附庸。政治方面,高度的政治化使人們喪失獨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同時,教育的好壞直接與政府的政績掛鉤,使得教育蒙上了政治的面紗,喪失了人文精神。經濟方面,“擇校”“擴招”“教育產業化”等都標志著教育具有了經濟職能,已經具有經濟效益,甚至與其他社會產業混為一談。教育作為政治經濟的附庸,本身就無法保持自主性,也很難維持其人文性。
3.教育研究中的人文精神缺失
這種人文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為教育政策服務的研究。表面上說是研究,不如說是機械的解讀,其主要是對頒布的教育政策進行闡述與機械的解讀,并未加上自己的思考,也并非創新性的研究。二是以科學化為目標的教育研究。它把教育等同于其他科學研究,一味追求教育的科學規范,要求以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忽視了教育本身的人文特質,缺失了人文精神。
4.學生道德淪喪背后的人文精神缺失
在校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尚淺,社會經驗不足,很容易受社會不正之風的影響,再加上目前道德教育停留在理論層面,且過于空泛,導致道德教育蒼白無力。有的學生在學校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奚落,甚至被貼上壞孩子的標簽,長此以往,在缺少相應的心理疏導情況下,導致其內心道德感不強。家庭環境冷漠,人文性不強,缺少處理相關事件能力的青少年學生自然易產生人文精神缺失、道德淪喪問題。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它是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而校園欺凌就是對人文的踐踏與忽視,并在各個學校不斷上演。校園欺凌的手段極為殘忍,造成的影響極為惡劣,因此受到社會各界和國家的密切關注,而要想真正解決校園欺凌,就必須知道其背后產生的原因。人文精神的缺失就是校園欺凌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由于人文精神缺失導致的校園欺凌,解決對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導社會風氣,創造自由氛圍
人文精神強調獨立思考與對人的關懷,其通常生存于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中,而人文精神的缺失一般是在較為統一的社會氛圍中發生的,人文精神的缺失會使人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缺失人文性的特質。一旦缺失對人的尊重和關懷,就容易產生道德滑坡,校園欺凌事件也就會發生。因此,必須加強對社會風氣的引導,創造寬松自由的社會氛圍,讓人們學會獨立思考,恢復人文特性。
2.完善教育體系,發揮學生自主性
目前教育體系的不完善、不系統、不科學,教育自主性的缺位,使得當前教育存在較大漏洞。傳統的教育方法在學校中仍占主體地位,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屢見不鮮,尤其是在中小學校園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傳統的升學體系不能適應改革的教育方式,升學制度的滯后使先進的教育系統無法充分發揮作用,學生的自主性發揮不明顯。因此,必須完善教育體系,使升學制度適應先進的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避免傳統的升學壓力成為科學教育體系的阻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針對學生特點,征集學生意見,將評價系統擴大至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
例如,北京十一中的“走班”模式,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自主探討研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并實行全面素質教育,學校從實際出發,形成了以養成教育、情感教育(如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為內容的多層次德育工作體系,體現了教育的人文性,獨立思考與人文關懷也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在這里,校園欺凌也基本不存在。
3.建立“控制與關懷相均衡”的校園環境
嚴重的校園欺凌顯示,校園欺凌的發生大多與秩序混亂、缺乏管理的校園環境有關。一方面,校園管理過于寬松,缺乏管理,導致整個學校校風不嚴,校園風氣不正;另一方面,校園管理過于嚴厲,對學生管控太緊,容易給學生造成壓力,長此以往,易使學生內心產生反叛心理,從而產生一定程度的校園欺凌。因此,要建立“控制與關懷相均衡”的校園環境,學校管理既不能太松,使學生覺得無規可依,也不能太緊,使學生心理反叛。一方面,要制定嚴明的紀律和積極向上的校風校紀,另一方面,要構建和諧友愛的師生關系。將每個學生當作獨立的個體,給予學生足夠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在有章可依、有章必依的基礎上感受民主友愛和關心,使懲戒與關懷互相支撐,從而將外部的道德約束與內部的道德自覺相結合,從根本上減少校園欺凌的發生。
4.優化校園文化機制,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
校園文化可以有效凈化師生心靈,提升師生道德素質,陶冶人的情操,對崇高人文精神的形成、和諧校園的構建具有重大意義。校訓往往是校園文化的重要體現,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校訓也會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校要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正能量引導學生,構建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和價值體系。此外,要結合學校實際,挖掘學校的特色,打造學校特色文化品牌,優化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機制,為校園文化增添人文色彩,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為預防校園欺凌打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從而減少甚至阻止校園欺凌的發生。
校園欺凌頻繁發生,尤其在中小學更加嚴重,此時,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本身就容易產生不良情緒和不健康的心理,不正當的教育和缺乏人文關懷的社會環境會使得校園欺凌問題更加嚴重。校園欺凌不僅會對青少年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校園欺凌甚至會觸犯法律,對社會產生極大危害,因此,解決校園欺凌已迫在眉睫。人文精神是影響校園欺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須重視加強人文精神,增強人文關懷,將嚴明的紀律與友愛的人文關懷緊密結合,促使學生產生內在道德約束,只有這樣,校園欺凌問題總有一天會被很好地解決。
[1]全曉潔,靳玉樂.校園欺凌的“道德推脫”溯源及其改進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7(11):91-96.
[2]羅 怡,劉長海.校園欺凌行為動因的匱乏視角及其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16(2):29-33.
[3]羅麗華,李長春.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機制的建構[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08(2):91-94.
[4]李長偉.德育的古今之變:從強健到柔弱——兼論校園欺凌現象[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1):45-48.
[5]劉云杉.他們為何會失卻人倫之情[J].人民教育,2016(11).
[6]唐 超.關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問題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5.
[7]劉天娥,龔倫軍.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