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娟峰
摘 要: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效的情境創設對組織好課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學生特殊的語文心理讓其自覺成為教學情境創設的主人公,更具有意義。
關鍵詞: 個體體驗 教學情境 語文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新時期對學生個體成長的關注,課堂教學已經由單一的教授模式逐漸向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對教學情境創設的研究與發掘必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語文是一門具有極強社會人文色彩的學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和它聯系起來,生活本來就是五味雜陳、豐富多彩的,優秀的語文課堂應當融入生活內容,為利用“情境”組織課堂教學提供前提,創設有效的語文教學情境,實踐新課程改革。可是當下一些教育實踐者使用“情境教學”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或者說收效甚微。如此注意力短暫集中過后,再次回到與以往相差不大的傳統學習氛圍中,感受到的仍是了無生趣的課堂,豈不讓人無奈?那么如何有效創設“情境”就成了教師們相互探討的話題。
“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所以要改革教法,響應新課程改革,不能盲目搞“一刀切”。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不同情況下學生對語文學習對象的態度及心理期待,適時讓學生成為創設學習情境的主體,在此之上,教師恰當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讓他們對語文樂學、勤學、好學,自然了解學習目標中要求的內容。如此不僅能解放教師,更使課堂充滿歡聲笑語,生動而具有吸引力。
其實,教師煞費苦心地迎合學生的心理,廣搜資料、圖文并茂、聲淚俱下,在很多情況下學生并不一定領情,我們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在自己被文本感動的同時,更多的是被自己的付出而感動。既然每個教師都曾有過這樣的教學經歷,何不試圖換位思考,將自己的情感體驗置換到學生身上,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被自己感動,那樣得到的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一、讓學生的閃光點成為創設教學情境的因子
如今學生處在信息發展最前沿,他們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遠超我們的想象。興趣濃厚,愛好廣泛,可以對一般人不在意的東西關注鉆研。教師如果有意識地在每天的語文教學活動中鼓勵引導,就會使學生將自己的積累認識提煉為具有理性意義的精華。
1.讓個體興趣愛好成為引路人,在勇于表達中自入情境。
這一點可以利用每天的課前演講完成,內容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將自己的觀察視角與人文社會生活相聯系,就新近發生的政治事件發表獨到的見解;也可以把自己對歷史陳跡、名人逸事的關注用比較“八卦”的形式講出來;還可以將某篇優秀的文學作品推薦給全班同學;也可以就具體語文知識具體細致地講給大家。
雖然說內容靈活多樣,但是教師應當為其把關,在學生演講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不能流于形式,所講內容應當直接或間接地與近期的語文學習相聯系,能夠在某種層面上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第二,教師應盡量做到點評延伸及提升性總結,對做得好的學生給予精神或物質上的鼓勵;第三,要求其他學生在聽演講的同時,做好筆記,整理歸納,將演講者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真正從中受益。
舉例來說,很多學生喜歡看金庸的小說,但僅僅是對俠肝義膽的崇拜與感動,而我班的胡玉鑫同學把對金庸的癡迷上升到對金庸先生每部作品在不同時期的修改之后的對比,找出情節的相異之處,甚至人物之間的秘密關系,并且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觀點認識,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審美認識,而且感染影響了其他同學,帶著思考閱讀,不盲從于既成的研究。利用這次演講,我有意識地把該同學的質疑精神融入閱讀教學情境中,在研讀某個作家某部文本的同時,讓學生搜集該作家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與之比較閱讀;或與該文本表達內容類似其他文本比較異同;或將反映類似的精神情感的多部作品比較分析。
另外一位同學喜歡研究金庸先生每一部作品中的男主角,對這些不同名姓的英雄人物,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講述并分析他們各具特點的俠義與情愛。他的這些表現讓我們平時走馬觀花,匆匆翻閱,甚至只看了各種不同版本電視劇的人不禁心生敬意,更別說同坐在一個班學習的其他學生。師生受此啟發,共同探討了魯迅小說中封建制度下的性格迥異的女性形象,以及她們身上表現的共同的悲劇命運。
2.發揮學生特長,讓學生當“助教”,創設學習情境。
學生中不乏高手。對于責任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把收交作業、檢查背誦等工作任務交給他們,給學生以信任;對于文科占優勢的學生,可以讓他們在語文課堂活動中適時添加與文本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讓教師的很多知識盲區得以掃除,還可以提高該類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電腦高手就更不用說了,幻燈片的制作,資料搜集都可以交付他們。其實,哪個學生沒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他們對當“助教”是飽含熱情的,對老師交給的事情是樂此不疲的。這樣不但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輕教師的工作量,還可以使學生相互學習,進步提高。
二、讓審美體驗刺激思想,自動生成情境
語文學習是具有情感體驗和感悟特點的,所以老師才會忘情地聲淚俱下或捶胸頓足。而語文教學的主體對象是學生,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受到感染,從而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只有讓學生體驗了文本,真正從內心受到感動震撼,才會激發出濃厚的興趣,自然地和作者產生情感上的交流,從而理性地認知、理解文本。
具體來說,審美體驗以多樣的形式表現在語文教學中的很多方面:
1.以傳統誦讀為基本體驗方式。
任何一種語言都具有極強的音樂美特征,漢語更加如此,因此對待語文課不要羞羞答答,引導學生以自己癡迷音樂的態度享受每一篇文學作品,只有這樣才能走近這座雄偉的高山。在最初的聲韻辨識中熟悉原始的字句段;在放聲響讀中通其文意;在深思味讀中捕捉文本之精神;在信然吟讀中合交融之情感。反復誦讀,讓學生親自體驗對文本的不同感受,每一次誦讀都是學生自設情境進行學習的過程。
還可以借助音樂的感染,讓學生搜索與文本較為相符的音樂做背景,利用早讀課,讓學生在音樂的陪伴中走進文本,以自己的情懷讀作品。安排集體討論時間甄選背景音樂,應該是每一個學生都樂此不疲的。這樣充滿激情的情境,還愁學生學無所得嗎?
誦讀本來就是語文素養最基本的要求,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提高誦讀熱情,并借此創設出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熱情中完成對文本的體驗,然后教師順其自然地將學生帶入預先設計好的秘密花園中。
2.讓奇思異想來亮相,創設思辨情境。
語文教學是開放性的,涉及政治、歷史方面的內容非常多,每個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是截然不同的。其實很多時候,學生的某些觀點、想法和分析問題的角度,都會令教師茅塞頓開,所以針對同一個問題,教師沒有必要將自己的一己之見強加給學生,把學生的思想完全束縛起來。
給每一個學生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教師要做的是在他的提議下多追問,讓學生整理思路,提煉思想。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中,不僅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而且會令他們理性而嚴密地對待自己思考的問題,不要匆忙給其定性,以免限制學生的思維或打擊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師生之間互問互答的過程正是帶動所有學生參與思辨情境的過程。
3.提倡改編文本,創設表演情境。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可以從多個角度改編,從而達到讓學生參與其中的效果。例如具有情節性的文本,可讓學生改編成舞臺劇;或者讓擅長繪畫的學生繪制成漫畫,再讓文字功底比較好的學生配之以簡略文字形成漫畫,展示于班級版報上;還可以將文本中的中心思想情感凝練出來,提出與之相對的觀點,組織一場辯論會。雖然稱之為表演情境,但其實是創造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表演有多種形式,我們要善于發掘各類學生的特長,使之與語文學習緊密聯系起來,只要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參與課堂的熱情就可以。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對象,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應當花大力氣研究學習主體對待該學科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將其主動性發揮出來,展示個性及特長,合理彰顯自己在語文學科各個方面具備的靈性,從而發散思維,活躍班級學習氣氛,形成自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自然與自覺的情形下快樂地參與語文學習。
參考文獻:
[1]邊巴歐珠.閱讀教學的關鍵——體驗[J].中學生課程輔導,2013(27).
[2]李云華.讓高中語文教學在課堂活動中升華[J].大觀周刊,2013(08).
[3]趙海娟.促進自主學習 提高語文素質[J].快樂學習報:信息教研周刊,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