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鋒
摘 要 數學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使學生不僅學習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學生的參與是促使知識內化的必要條件,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和參與的多少。學生參與意識是高效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高效性得以實現的重要一環。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造條件,保證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構建,完善和發展自己的數學認知結構。
關鍵詞 培養;合作;參與
中圖分類號:C961,D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052-01
一、傳統數學課堂教學的弊端
傳統的數學教學活動,絕大多數都是教師的單邊活動。教師一講到底,滿堂灌,學生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學生不喜歡聽也得聽 ,不喜歡讀也得讀書。因為上數學課就是三部曲——讀書,聽講,記筆記。常常是數學教師講得精疲力竭,學生聽得頭腦發脹。而學生呢,害怕上數學課,數學課上學生沒有主動性,沒有選擇的自由,沒有交流、合作、發表的自由。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扼殺了學生自由活潑的天性,限制了學生自由發表的權利,禁錮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乃至于對數學感到厭倦,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要利用各種資源創設問題情境,把抽象的知識融于生動形象的課堂教學中,那么學生很容易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思維的閘門。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自主地調動出內心渴求知識的需求,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對問題深入地理解。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有意識地創設了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激發學生興趣。我先通過故事讓學生進入情境,然后讓學生去猜想,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了“參與陣地”。在講解可能性時,可以先介紹概率的發展史,同時結合我們現代生活中的彩票中獎的的可能性。
三、提高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讓他們主動、自由、快樂、有效地學習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勤于動腦,善于發言
在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應建立親和的對話平臺,溝通對話渠道,讓學生覺得老師不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壟斷者,更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一錘定音,而是可以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可以聆聽學生的見解,并能適時地給予贊同表揚或指正他們的觀點。教師應引發學生開動腦筋在新舊知識的聯結處想,在知識的疑難處想,在思維干擾處想。對于學生思維的結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計算的原理,說出概念的形成,說出公式的推導,說出解題的思路。可以讓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中獨特的想法不要輕易否定,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使學生不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達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獲、思有創的目的,從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養成良好的課堂習慣,使學生在討論交流的氛圍中學習
在數學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就會以主動的態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識,以主人的身份與教師——他們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問題,即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一種民主、有序的交流。課前,教師設計對哪些應作必要的啟發指導,哪些應由學生自由充分地討論。在教學中的重難點處,由于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學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思維由集中而發散,又由發散而集中,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不輕易表態或下結論;對學生中出現的錯誤不壓抑,而是在群體交流與討論中讓學生自我發現。
(三)要鼓勵學生善于動手實驗
中科院院士張景中認為數學實驗就是動手算一算、畫一畫、量一量。一個題目光想不動手,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動手做做常會有啟發。代數問題把字母化成數試一試,幾何問題多畫幾個圖看一看,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顯著得多。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組織學生進行折紙實驗,學生能折出多種多樣的美麗的軸對稱圖形,看著自己的作品,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喜悅的心情,富有成就感,進而產生一種求知欲,從而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因此學生通過數學實驗手腦并用獲得了直接的感性認識,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右腦的開發并引發奇思妙想,產生大膽的猜想和創新,使所學的知識真正地轉化為自身的知識結構,有利于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訓練操作,側重實踐性
創設條件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培養通過實驗有所發現的能力,這是讓學生在學數學中學求知的重要部分。因為實踐操作不僅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兒童“好奇”“好動”“好玩”的心理需求,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情趣,在興趣中求知,在實踐中求知。而實踐正是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總之,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場所,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課堂教學革故鼎新對教師來說就是要走出傳統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內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
參考文獻:
[1]陳麗嫦.創設互動課堂培養創新能力[J].珠江教育論壇,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