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必修的課題。作為研究性學習,它主要是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著重于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強調學生主動探索和主動參與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推行素質教育的實踐。本文主要分析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并提出思想政治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策略
思想政治課程目標中提出:要在中學階段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所謂“研究性學習”,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與學科相關的領域范圍選擇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發現和研究、分析和解決,從中掌握和處理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它主要是從學習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和認識規律出發,著重于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強調學生主動探索和主動參與為主,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推行素質教育的實踐。
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將研究性學習定義為“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中可理解研究性學習的共性為: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研究性活動為主線展開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研究學習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情感體驗。那么,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中,如何科學開展研究性學習,筆者總結了以下三大策略。
一、 組織思維訓練,提高思想政治課的生命力
組織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是促進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面,應貫穿于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是從問題出發的,在捕捉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法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敏銳性起到關鍵的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問題和現象,發現新的認知規律,同時鍛煉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創造性,學生由課堂中被動的接受者、執行者變成了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
發揮思維訓練在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中的作用,要求教師把學生作為研究學習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深入研究學生,吃透教材,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在開展思維訓練的題材的選擇上,要多渠道發掘資源,涉及課堂內外,秉承興趣原則,引導學生充分關注當地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注意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探索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注意思維訓練內容的探索性、啟發性、拓展性,過程中適時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明確學生的關注點,激活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強化其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能力就是訓練學生的思考行為,形成良好的思考習慣,進而將發散思維和多元思維引進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拓展思想政治課堂的外延,提高思想政治課堂的生命力。
二、 注重專題研究,體現思想政治課的自身內涵
研究性學習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知識應用發展的過程性,探究目標的開放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指導方式,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遇到的困難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理解運用理論的實踐能力,保證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我們從中考試題中也可以發現,試題越來越強調“知識、能力、價值觀”相統一,注重考查學生分析社會現象、處理知識的能力;在設問上,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地認識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在取材上,試題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重大熱點。所以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從生活實際中選擇和提煉有意義的研究專題,并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從中發現與捕捉問題。同時教師要因地制宜地啟發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和社會熱點等因素,導向性地列出專題,引領學生定向開發思想政治課程資源。例如在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踐中,我們設計了“新時代、新發展、新作為——黨的十九大精神系列”“關注‘三農問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教育”“凈化網絡環境”等一系列應用性、時效性、實踐性較強的專題。通過這一系列的專題研究性學習,實踐表明,學生在理論性知識的理解應用上得到了升華,鍛煉了多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形成了正確、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 創設問題情境,發展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影響
問題情境的創設有兩個條件:一是充分了解學生,設置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二是通過研究性學習,學生能有效獲得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和技能,發展創新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地創設指向性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激起心理沖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研究環節中,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學習動機。在問題場景中,學習者、問題情境、施教者三位一體能夠充分調動多元主體的狀態,自覺地沉浸于角色對換中,問題情境涵有的開放性、交流性和探究性特點,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思維刺激,在角色互動的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情感。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材更多地體現出開放性的特點,在內容上突出了學生生活實際和時代特征,研究性學習的題材是廣泛的,學生處于動態成長、多元發展的學習環境中。在教學上教師要注重貼近學生生活環境,聯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通過師生共同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處理和綜合,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學會調控情緒”這一內容的教學時,分小組討論以下三個發生在身邊的事例。
例1:李響的父母離婚了,從此李響沉默寡言,時常發呆,甚至以淚洗面,學習成績下降。請你幫助李響想想辦法,擺脫這種情緒。
例2:張靈與同桌小聲議論寒假時發生的趣事,被坐在身后的韓劍誤認為是說他壞話,一定要張靈做出解釋并道歉,張靈委屈極了。請問張靈該怎么辦?
例3:陳述同學在一次模擬考試中,本屬于自己強項的數學考敗了,回家后挨了父親的批評。請問陳述同學該怎么辦?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肯定學生結合實際使用的合理的做法,其實學生在自覺參與的過程中,已經掌握和應用調節的辦法了,再結合學生的方法和舉例,引導學生學習理智控制法、注意轉移法、合理發泄法等方法及具體運用。課堂實踐證明,學生對這樣創設的問題和情境材料很感興趣,能積極思考,爭相發表自己的看法,統一成面對解決問題的做法。教師作為交流的組織者和建議者,重視學生的全面積極參與,及時評價學生的創新見解,形成正確的觀點,同時發現自我,尊重他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學會實踐和反思,樹立正確的行動標桿。
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要求我們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現實生活,善于獨立思考,傳授知識不惟課本,評價學生不惟分數,判斷是非不惟權威,增強思想政治課學習的研究性,激勵學生的研究性思維,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習,討論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嚴家驂.研究型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研究性學習[EB/OL].http:∥www.jd.edu.sh.cn/book/jhxhx/147-151.htm,2004-12-4.
[2]周淑萍.當代西方國家中學思想道德教育發展趨勢簡析[J].教育探索,2004,(10):79-81.
[3]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吳潛濤,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魏錫山.研究性學習——建構主義學習觀的成功實踐[J].天津教育,2001:(7-8).
[5]殷潔.從接受學習到探究學習[J].教育探索,2004,(4).
[6]徐學福.美國“探究教學”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7]加涅.學習的條件和教學論[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袁月鋒,浙江省嵊州市,浙江省嵊州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