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實施,不僅為德育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的緊密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同時利用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與語文課堂的熏染等不同的方式,對初中學生進行生命意識、愛國主義、誠信等方面的教育,對于初中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文章主要就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德育教育的途徑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教育;課程改革
一、 初中語文德育教育的作用以及原則分析
(一) 初中語文德育教育的作用
初中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的緊密融合,對于初中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而言,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 通過在語文課文中融入思想教育理念的方式,不僅保持了教材內容所具有的多樣性特點,同時也實現了針對學生進行的道德素養與文化素養的全面培養。
2.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學生課堂的表現,促進學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作用,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在充分重視初中學生情感教育的基礎上,利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關系,為語文教學實踐思路的進一步拓寬提供了全面的保障。
(二) 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原則
為了確保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順利達到預期的目標,在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下幾方面的原則:
1. 合理有序地進行德育教育內容的安排。傳統的初中語文教材中德育教學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現象,導致其始終無法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效果以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所以,必須嚴格地按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合理有序地進行初中語文教材德育教育內容的安排,確保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保持良好的滲透性,同時促進學生個人修養的有效提升,才能將語文教學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2. 初中語文德育中教師必須對德與智之間關系的處理予以充分的重視,只有將兩者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才能在充分體現語文教學思想性與人文性的同時,避免出現語文教學功能喪失的現象。
二、 優化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水平措施
(一) 深入探究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大多都是思想性與文學性俱佳的優秀文學作品,這些文學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作者對勞動的愛、對藝術的愛、對人民的愛、對大自然的愛、對祖國的愛,也是非常重要的德育素材。比如,《背影》這篇文章就充分地體現出了關愛父母、理解父母的德育內容;《三峽》《望岳》等文章則體現出了作者對于生活、家鄉、祖國熱愛的德育內容;《節約糧食主題班會》則體現出了節約糧食、愛惜糧食的德育教育內容。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深入地進行初中語文教材的研究,根據課文的背景材料、中心思想、題目等要求將文章中的德育素材充分地挖掘出來,為初中語文教學融入德育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精準選擇德育滲透點
由于初中學生的思想正處于逐漸成熟的階段,所以必須在教師細致地引導下,才能健康地成長與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初中學生的這一特點,抓住德育教育滲透的關鍵點,在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幫助下,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接受德育的引導。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之所以可以感動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就是因為文章中充滿了父子之情,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而語文教師則應該在講解的過程中,對朱自清先生高尚的人格進行詳細地講解,即便是當時朱自清先生的生活已經難以維持,但是仍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不僅保持了一個人的骨氣,同時也教育我們絕不做不講人格、恬不知恥的事情。
(三) 有效組織學生參與課外實踐活動
由于課堂教學不論是在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時間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的空間,將課外實踐與課堂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鼓勵和引導學生將課堂中學習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的生活中,從而奠定拓寬德育教育范圍和內涵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完《節約糧食主題班會》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己觀察生活中存在的浪費糧食的現象,使學生懂得愛惜糧食的重要性。在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父母的苦心,同時根據課文的內容,要求學生完成在周末假期幫助父母做家務的課外作業,而學生在完成課外作用后,不僅表示了對父母辛苦的理解,同時也體諒到父母對自己的付出,通過這些課外實踐活動的例子,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 結束語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不僅有助于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自身道德修養與文化素養的不斷提升,而加強學生個人綜合素質培養的力度,則為初中語文整體教學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加強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滲入的力度,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正確地認識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所發揮的作用,才能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規范自身的行為規范。
參考文獻:
[1]曾立.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途徑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8):98-99.
[2]劉穎.試論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中華少年,2017(29):90.
作者簡介:楊曉哲,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赤峰市林西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