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燕
摘要:德育教育在中職學校中尤為重要,把以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文章根據中職學生的現狀,以學生為本,探討適合中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常規管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關鍵詞:德育教育;中職學生;行為習慣
一、中職學生的現狀
(一)家庭教育。中職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在他們想法中孩子的教育主要是依賴學校,父母是不懂教育的,教育孩子的責任在學校。作為父母只在經濟上、生活上滿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智育和德育發展學校老師會教育的,其結果是“賺了銀子,丟了孩子”;有的家長雖然重視家庭教育,希望子女盡快成人成材,但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一旦孩子犯了錯誤或學習退步,不問原因就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結果使矛盾激化,產生代溝,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越來越疏遠。還有的家長行為舉止不端,在孩子面前抽煙、賭博等,對孩子產生了耳濡目染的壞作用。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使得學生只考慮自己,不顧他人,只享受權利,不履行義務,只安于享受,不愿自我奮斗,希望別人尊重自己,卻不能以禮待人,只知有已,不知忠誠國家,民族情感冷漠。缺乏自尊心和責任感。
(二)行為習慣。普遍的中職學生由于文化科基礎薄弱,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期間遲到、吃東西、隨意聊天,碰到老師熟視無睹、亂扔垃圾、曠課、逃學、聚眾斗毆、違反規章制度等現象非常普遍。語言方面,在校園經常聽到學生講粗話,社會上的“行話”、俗語、網絡流言如行云流水脫口而出,臟話臭話隨口流露(這部分人不排除女生),缺乏自我約束能力。這給中職學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難度,增強了緊迫感。
(三)心理狀態。現在由于中職學校入學門檻較低,有些學校幾乎不要文化分,因此在初中時有些學生就有了不努力讀書也可以上高中想法,在初中時不遵守學校紀律、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在文化課方面他們的基礎知識薄弱,在來職校之前往往受的批評多、表揚少,自信心差, 心理比較脆弱,自卑感強。部分學生存在“失敗者”和“被遺棄者”心理,沒有正確認識自己,總認為做不好,遇到挫折很容易放棄、逃避,形成自暴自棄的消極心理。其次,大多數同學要么在父母的溺愛呵護中長大, 要么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關愛。收到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多數中職生缺乏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缺乏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更談不上擁有遠大的理想和宏偉的目標。
二、中職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片面理解德育教育。長期以來,受到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就業率的影響,注重強調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卻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同時,又片面的理解德育教育的內涵,一是把德育教育簡單地理解為紀律教育,造成認為遵守紀律是為了維護集體榮譽的思想,給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視了學生道德行為方面和個性心理素質及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勞動觀念、公民道德、堅毅勇敢品質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培養出來的學生是“高智低能”的“廢品”。
(二)學生綜合素質在下降,給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了難度。中職學校的學生一般都是因為學習基礎較差,無法進入普通高中才進入中職院校學習的,這就直接造成了學生生源素質較差。再加之近年來社會民辦職校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導致中職學校的生源緊張,很多學校在錄取學生的條件上大幅度放寬,同時對存在違紀違規的學生,過分溺愛、遷就、寬容,表現在對校規校紀的執行放松。
(三)德育方式單調、陳舊、落后。中職學校老師在選擇德育內容內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上陳舊、落后,理論脫離實際,不注重對教育方法的創新。教師在講臺上興趣盎然的灌輸,學生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活動停留在“口號式”、“文件式”,學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和意志的考慮,學生表面積極參與,丹內心靜若止水,不能喚醒、激活與弘揚個體道德潛能中積極的、建設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結果只能是低效或者無效的。
三、強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幾點建議
(一)遵守規矩,養成好習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這個社會上,行有行規,校有校紀,就是平常的上課也有課堂紀律。我們老師要讓學生明白來在校也要學規矩、懂規矩的,作為學生必須要遵守校紀校規。中職生畢業之后很快會進入社會的各個部門,從事各種職業,在校犯錯誤老師可以原諒,但是工作之后一次違規就有可能被開除。所以培養學生的守規矩意識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通過規矩意識的培養,規范行為的養成,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習慣,雖然這個過程是長期的,細致的,但允許出現反復。班主任老師在管理上要做的是說服教育和監督檢查,待學生在以后執行中養成了這種習慣,才可以稍微放手,但還是要抽查。規范的行為,良好的習慣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二)自信心教育。由于中職學生在初中時學習成績落后,受到老師的批評多、表揚少,在他們的內心里存在著自卑感、不自信,這對他們的提高與發展是很不利的。為此,班主任應加強自信心教育,努力引導他們以“成功者”的心態走向未來。首先,班主任要通過賞識教育充分發掘這他們身上的的閃光點,幫助其找回自尊和自信;其次,可以在班級內部安排組織文體活動,讓每位同學都有展示自己特長的機會讓其點燃激情,超越自我,在活動中分享快樂從而不斷提升自信心;再次,引導學生清醒認識到要用知識武裝自己頭腦,只有學會一技之長,才能立足于社會,不會被社會淘汰,班主任要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教育學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三)家庭教育。通過家長會、家長信,提高家長對教育孩子的認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以身作則,做出表率。同時,家長在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心理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個方面都會發生變化,尤其要關注青春期叛逆期。家庭是孩子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家庭教育若過于呆板,會使家庭失去吸引力,所以要注意采取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形式進行教育。讓孩子在親切、溫暖的氣氛中受到教育。
(四)嚴肅校紀校規。每學期要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采取多種形式,根據不同時期的重點對全體學生進行專題法治教育,不斷增強全體學生遵規守紀的意識。學校只有嚴肅執行校紀校規,才能創造優良的校風、學風和班風,才能弘揚正氣,順利地實施德育教育,對嚴重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應嚴肅處理,決不姑息養奸,只有這樣,才能構建和諧校園。
(五)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離不開的空間。把校園文化建設當作德育建設的一種隱性投資是必要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環境氛圍可以強化或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可見環境氛圍暗示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六)重視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學工作的組織者,是開展班級工作、建設優秀班集體的指導者,是溝通學校、家庭和社區的紐帶和橋梁。高中時期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人生觀不成熟階段,也是最具有可塑性的人生階段,可謂“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學生身上體現著教師的教育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要使其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產生積極的影響,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
參考文獻:
[1]李靜.學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淺探[J].中國職業技術學校教育,2009,(24).
[2]方懷柱 淺談中職學校班主任的德育工作[J] 《新課程(下)》 2012年07期
[3]孔德容;關于中職德育教育的幾點看法[J]; 《考試周刊》;2010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