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摘要: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較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文中筆者根據主講多年的教學實踐,分析了清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以期對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教學思考;改進對策
小學語文教育在學生的啟蒙教育中起著關鍵性的基礎作用,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實施,改變了傳統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弊端。教學評價,激發了小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增強了小學生對母語的熱愛。它促進了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但是,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還存在許多障礙,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隨著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這些問題進一步凸顯。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避免形式主義,從思想觀念到具體的課堂實施,必須遵循小學語文新課程的要求。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當前,大部分的學校使用的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版的教材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其內容豐富多彩,并且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特點設置了不同的教學內容。但是縱觀各年級的小學語文教材,我們依然可以發現很多嚴重偏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教材中,《賣火柴的小女孩》通過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凡卡》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出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窮人》通過漁夫和妻子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后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的社會現實等。這些課文,雖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批判意義和文學史意義,但是這些文章壓抑的格調、沉重的話題,對學生思想的發展并無多大益處。最重要的是,這些課文的內容和主題,遠離了當前小學生天真爛漫的性格特點和純真美好的童年生活,離他們的現實生活太過遙遠。而且,小學生的心智成長和生活閱歷還遠沒有達到能夠理解這些教學內容的程度。這樣的教學內容只會讓他們感到枯燥,從而使小學生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試問有多少學生能夠從這些課文中真正體會到社會制度的落后與黑暗呢這些課文對學生心智的成長又有多大的益處呢
(二)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教師依然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為了順應新課程的這一要求,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也采取了諸多新穎的教學模式,但是這些教學模式只是在表面上強調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其本質依然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教科書中的《開國大典》時,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有學生回答說是按時間先后順序寫的,教師搖搖頭。又有學生回答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教師還是搖搖頭。最后,教師說出了正確答案是按“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寫的。就本課而言,“時間先后順序”“事情發展順序”“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這三者又有何區別為何非得是按“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不可呢而教師的解釋是“這是標準答案,是教參里寫的。”三形式化地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喪失了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啟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除了依然存在教學死板僵硬的問題外,還存在著教學過于自由放任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新課程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多地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空有熱鬧的形式而沒有充實的內容的現象。學生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并沒有學得知識,并沒有使得自身的素質得以提高,從而使語文課堂成為一種資源的浪費。不當的自主變成一種放任自流。很多教師在教學中經常問學生都有哪些問題,有哪些地方不懂,然后重點講解這些地方,并根據學生的回答來組織教學。這樣,教師就把問題拋給了學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但是由于不同學生的喜好和思維方式不同,而且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鑒別水平也有限,使得教學很容易出現偏離教學重點的問題,從而浪費課堂教學的寶貴時間。甚至,有些教師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讓學生想學什么學什么,而不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適當的指導。這樣就違背了新課程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原則,這樣的自主其實已變為一種浪費。而且,學生失去了教師的指導,其學習也變得無跡可尋,其學習效率自然也會大大降低。
二、應采取的對策
(一)教學內容要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回歸
刪除教科書中那些與當今生活,尤其是與當今學生生活距離太遙遠,且壓抑、陳舊的內容,選取那些富有時代氣息的、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內容進入教材,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知識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用得到,從而使學生學起來更有興趣。
(二)開拓空間,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曾經有這樣一個形象化的例子美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會提上一袋蘋果,給學生一人一個,讓學生看、摸、聞甚至咬上幾口,然后開始畫蘋果。結果,學生一開始畫得大多不像蘋果,直到第三、四次才像蘋果。而中國的教師教學生畫蘋果時,只帶一支粉筆,讓學生打開書,開始講畫蘋果的注意事項,然后在黑板上一筆一畫地示范,讓學生照著畫。結果,所有的學生第一次就畫得很像蘋果,這個例子就像我們當前新舊課堂教學的差異。所以,我們應把社會、生活、大自然引進語文課程,以此來彌補教材的不足,豐富語文課程資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學習,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語文,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從而畫出更真實的“蘋果”,學到更實在的語文。
(三)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制止教學活動的形式主義之風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新課程改革最關鍵就是要實現兩個方面的轉變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即是教師由傳統課堂的主講者和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要實現這兩個轉變就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教師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也不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同時,教師要盡量避免課堂上出現各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活動。如在組織學生討論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時,教師可先對學生的問題進行綜合、篩選,選取一些關鍵的、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展開討論在進行“情景再現”這一環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并適當地加予調控在讓學生搜集、匯報資料時,教師可事先給出范圍,并要求學生匯報前要對資料進行整理和提取,有必要時要先把資料理解內化后再進行匯報等。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多元理解和個性感受,又不違背文本原義和正確價值導向,既防止了教學活動的有形無神,又讓師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