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慶燕
摘 要:小學品德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具有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品德學科教師在當前課堂教學不斷變革創新中,應更多地發揮自身特長和專業技能,在課堂教學藝術的運用中形成“雅”的教學風格,在組織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的變革中形成“新”的教學風格,通過不斷反復實踐研究和實踐應用,達到更好地激發學生關注生活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熱情、培養和訓練學生主動探究與思索生活現象、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品德實踐、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和處理生活事務,促進學生主動形成良好道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主動發展社會性的課程教學目標。
關鍵詞:教學風格;小學品德;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一)“雅正”的言行風格
良好的言行是課堂中無形的力量,它如春風化雨般感染著每一位學生,從而促進良好課堂效果的達成。筆者在品德教學實踐中,不斷錘煉自己的教學語言,注重自己的行為舉止,形成了“雅正”的言行風格,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1.教學語言“文雅”
“文雅”的教學語言是精雕細琢的語言。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行文語言的整體設計。在課堂導入設計環節多運用詩歌、兒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在課堂情境體驗學習環節,教師多積累并使用膾炙人口、寓意鮮明的名言警句,深入淺出地使學生獲得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在課堂反思小結環節,筆者通常自編兒歌,如“愛護公物放心中,班級衛生齊勞動”,聽似親切帶感、朗朗上口,實則精心構思、細心雕琢,主題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
“文雅”的教學語言是真情實感的語言。教師在授課中,運用恰當的語言,適時傳達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贊賞等情感,能夠與學生產生有效的溝通,感染學生的情緒,激活學生的思維。此外,在教學中,教師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誦,可讓學生在語言的魅力中受到鼓舞和教育。真情實感的語言,隨著教師的授課,會內化、積淀成為學生文雅的道德品質。
2.行為舉止“優雅”
“優雅”的行為舉止體現在課堂的表情、眼神和動作等身體語言上。在課堂中,教師的表情是和藹、優雅、莊重、自然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教師的眼神是欣賞和尊重的,它能夠優雅地傳遞教師對學生恰如其分的評價,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的動作是優雅得體的,教師的俯身幫助、用心的示范和投入的教學,能夠營造輕松的氣氛,增強課堂的感染力,將教學推向高潮。總之,優雅的身體語言,對情感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加強和滋養作用。
(二)“雅量”的課堂氛圍
1.互動化的課堂氛圍
品德教學中的“雅量”課堂是開放性的、互動化的課堂,教師通過組織良好的互動,師生彼此包容、真誠交流,通過有效互動挖掘學生學習潛能。
筆者認為,課堂的互動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具體來說,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教師通過創設有趣的情境,能夠引導學生參與進來,實現有效的課堂互動;高年級的學生具備了思考和探究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多以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思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真誠探討、各抒己見、活躍思維,學習素養在“雅量”的課堂中得以提升。
2.生活化的課堂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作事例,比如通過中秋節的月餅、廣州的花街等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能極大增強學生對道德認識的親切感;教師要善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相應的生活化情境、并將知識點巧妙地置于生活化情境之中,通過一步步鋪墊使學生主動學習知識點,在生活化的課堂中擴寬自己的道德認知和生活視野。
(一)創新教學手段
能靈活運用適應時代發展的教學手段,既是教師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教學風格日趨成熟的重要標志。在品德教學中,筆者能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教學手段,體現了“新”的教學風格,也促進了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升和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
1.創建品德教學云平臺
云平臺能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既方便教師對資料的管理,也方便學生的隨時學習。故此,筆者創造性地利用班里QQ群、微信群,將品德教學中的微課、視頻、圖片等素材及品德作業和評價等多方面內容進行整合,形成品德教學云平臺。在品德教學云平臺上,學生可以靈活選擇課堂和課余時間,觀看、閱讀相關趣味性較強的學習資料,學科教學效益大有提升。
2.巧用校內校外大資源
品德教學不能僅限40分鐘課堂,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充分整合校內校外資源,為學生創設品德實踐新載體。校內外的資源包括少先隊活動、社團活動或主題活動等,這些都能為品德資源注入新活力。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筆者以這些活動為切入點,結合教材知識點,如教授《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一課時,與學校的大型校外活動——“我住機場旁”有機結合,將品德課堂延伸到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道德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
(二)求新學習方式
在品德教學中,除了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效率,在授課中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創新學習方式,獲得道德認識、習得道德實踐技能,也是教師形成教學風格的重要一環。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以新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道德水平和學習水平的提高,并逐漸形成了“求新”的教學風格。
1.合作探究式學習
合作探究學習是課堂學習的重要方式,能使學生在自由的空間中培養良好的品質與習慣,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筆者認為,合作式學習不能停留在形式的活躍與熱鬧上,要實際解決探究的問題。因此根據教材內容,創新性地組建合作小組是關鍵。例如,針對怎樣愛護身體、養成生活好習慣等易于討論的問題,組建四人活動小組,引導學生在學習討論中獨立思考、自由表達、豐富情感;針對需要調查研究的內容,如購物的學問、水資源調查等,可根據學生居住地域和時間安排組建固定小組,使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愉快合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情景體驗式學習
小學品德非常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但以往不少體驗式學習都是教師牽著走,忽略了體驗的重點,因此,筆者認為,情景體驗式學習應結合教學實際與學校實際有所創新,才能達到體驗的真正目的。課內體驗有角色扮演、展示性活動等形式,要結合教學實際開展,如《誠實故事會》這類教學內容,非常適宜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將情景再現出來,如《我們這里的農產品》此類教學內容,則宜通過展示,體驗其中的道德情感。課外體驗式學習需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進行,如通過相關的社區志愿者活動或學校周邊參觀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情景體驗學習中獲得真切的道德體驗和發展。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在小學品德課堂教學變革創新的路上,教師須且行且思,不斷探索、總結,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以“新”的途徑推動教學,以“雅”的風格感染學生,最終建構起個性鮮明、豐富多元、優質高效的小學品德課堂,實現小學品德課程學習的預期目標。
[1]賈興來,高赟赟.中小學生品德教育漫談[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2.
[2]檀傳寶.網絡環境與青少年德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