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利
摘 要: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等方面的改革勢頭下,輕負高質的有效教學逐漸為廣大初中社會教師所追求。初中社會有效教學應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圍繞課堂活動設計有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思考中自主完成學習。
關鍵詞:有效教學;歷史與社會;三部曲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雖然提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及知識與能力的三維目標,近些年又提出了學科素養的目標,但對很多教師來說,這只不過是給以前的教學目標換了一種表達方式而已,缺乏真正的思考與內化,這樣的教學不能真正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該課教學應該讓學生拓展哪些能力?掌握哪些知識?
在“一個瓜引發的思考”一課的教學中,筆者通過“結論讓學生寫”的環節設計,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相關目標有機整合在一起,使教學目標的完成更有效。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本課的主體內容之后,教師先進行小結:“本課我們講了一個地方,圍繞這個地方介紹了三樣東西——一個瓜、一‘口井、一條路。”然后,教師提出下列問題:①一個地方是哪里?位于中國的哪里?該地自然環境具有怎樣的特點?②一個瓜、一“口”井、一條路分別指什么?③請你用示意圖將它們的內在邏輯關系表示出來,并給這樣的一種關系取一個標題。④如果現在再請你品嘗哈密瓜,你又能品出什么?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總結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并概括出本課的主題——“干旱的寶地”。很明顯,經過這樣的梳理,這課的探究已經非常明確——以新疆這一典型的干旱之地實例,讓學生了解干旱之地人們的社會生活與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
在“一個瓜引發的思考”教學中,最大一個難點是坎兒井的工作原理,為了破解該難點,筆者設計了“難點讓學生議”的活動環節,出示了“坎兒井剖面圖”,并在旁邊配上坎兒井的實體圖,設問:①坎兒井由哪些部分組成?并做出判斷。②坎兒井的水源來自哪里?最終流向哪里?主要經過坎兒井的哪一部分?坎兒井具有什么樣的優勢?③從水源到綠洲,該過程利用了哪一原理?有何好處?
通過這樣的活動,筆者讓學生明白:坎兒井由6部分組成,分別是豎井、豎井口、出水口、明渠、暗渠、池塘,其中暗渠是其主體部分,從水源到綠洲利用了水往低處流這一原理,正因為這些特點,坎兒井才有了諸如自流灌溉、不需動力;減少蒸發、節約資源;避免污染、保證水質;沒有暴曬。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直白簡單,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此筆者盡量避免設問一些簡單、直白的問題。教學中,圍繞“一個瓜引發的思考”這一主題展開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感悟人地關系。為此,筆者圍繞哈密瓜虛擬這樣的一個情景:“小哈的自我介紹 ”—— 大家好,我是小哈,我的家鄉在一個叫“火洲”的地方。我外表看上去雖然不怎樣,但吃起來是香甜清脆的,連康熙皇帝吃了都贊不絕口,一高興就給我們御賜了姓氏,現在,我們的日子可不太好過了,因為我們的生命之源——坎兒井在減少,從1784口到500口僅用了50多年的時間,據說現在消失的速度是每年20多口,照這樣計算的話,20多年后將全部消失。然后教師設問:①小哈那個叫“火洲”的家鄉在哪里?請你結合圖片概括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②香甜清脆的小哈在如此環境成長最大的難題是什么?③請你預測小哈的命運并談談你的依據。
整堂課其實是圍繞這一情境展開的,分析了新疆的自然環境,新疆人們生產生活的特點,新疆在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的作用以及新疆的沙漠化等。通過這樣的活動,把枯燥的學習轉化為有效的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一個瓜引發的思考”試圖通過教學形式的創新使得傳統的教學目標、課堂活動、教學情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我們知道,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新課程在改革過程中會困惑、會迷茫、會受挫,但也正因為如此才吸引更多的教師全身心投入,并進行反復的研討,而我們相信課堂將會在這樣的反復探索、實踐中越來越有活力。
[1]葉 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河南教育,1997(9).
[2]張一平.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