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紅
摘要:聽說讀寫一直都是衡量學生語文能力的標尺。課標關于高段的習作都有具體的要求,而且新版課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寫作一直都是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體現。所以高學段必須在學生的書面表達上下功夫。
關鍵詞:口語;書面語;轉化
聽、說、讀、寫一直都是衡量學生語文能力的標尺。我們根據學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研究重點定在學生“寫”上。語文“課標”關于高段的習作要求有“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 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等。2011年版“課標”在高段習作中增加了“習作要有一定速度”的要求。但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發現很多學生的習作都不能達標。而且自從生本課堂以來,我們構建小組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學生的積極性確實提高了很多,很多學生在課堂上用口語能把一件事說清楚,也能夠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但是落實到紙上要不就是三八兩句話,文不通字不順,要不就是干干巴巴,沒什么文采,用書面語很難表達清楚。“想象永遠大于現實”。這影響了學生的作文發展水平,更阻礙著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怎樣才能把學生的口語表達轉化成生動具體形象的書面語言呢?我們總結出了三個可行辦法。
1、引導學生有效積累,進一步豐富書面語言。
葉圣陶先生解釋“語文”這個概念時說:“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將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是“語文”。這個科學的解釋與現行課標提出的“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現代生活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的內容一致。書面語不是把口語簡單地轉變為書寫符號,而是用恰當的文字把看到的、想說的表達出來。“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書面語言的。所以我們的課堂提倡積累和運用。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在感悟文本前就讓學生大量積累表現感情的詞語,學生只是一個簡單的積累,并不能深刻明白詞語的真正含義。在教學《伯牙絕弦》一課中,課前積累詞語“明月皎皎、竹葉蕭蕭、清風徐徐、波濤滾滾、流水淙淙、春雨綿綿、雷聲隆隆、炊煙裊裊、芳草萋萋”。這一步看起來只是簡單的積累,與古文的理解沒多大用處。但當老師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文,感受到伯牙和鐘子期的“善”后,進行了語言的訓練,出示:伯牙鼓琴志在 ,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鐘子期曰:“善哉, 兮若 !”志在 ,鐘子期曰:“ !”這時再出示之前積累的詞語:“明月皎皎、竹葉蕭蕭、清風徐徐、波濤滾滾、流水淙淙、春雨綿綿、雷聲隆隆、炊煙裊裊、芳草萋萋”我們稍加引導,同學們想想伯牙會“志在 ”,鐘子期會聽到“ ”。學生立刻就會明白積累的作用就是為了應用,也很快就會使用之前積累的這些詞語了。但孩子的運用也不是盲目的,這些語言是自己經過加工的深思熟慮的結果。之后老師繼續引導,同學們想想伯牙還會“志在 ”,鐘子期會聽到“ ”。學生此時的發散思維、豐富的想象與平時的積累產生了激烈碰撞,內化積累,組合語言。
我發現我們的課堂要重視語言的積累運用,要內化積累,盡量采取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比如創設情境,發揮想象,在說話的過程中補充更多的恰當詞匯和積累,使句子生動豐富。落實到書面語中也要提出相關要求,不斷加強訓練。
2、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語言特點,使書面語言生動具體。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父母之愛”主題下的第一篇課文。從單元導讀中不難看出,這一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提高閱讀能力。所以在教學中把這一目標作為語言訓練的重點也是可行的。在課堂上抓住關鍵句,指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外貌、動作理解人的精神。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敝姓腋赣H的語言,行動,外貌的句子,指導讀,體會,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接著我們可以訓練學生利用這些寫法來寫人物?!兜卣鹬械母概c子》人物描寫“語言、動作、外貌”都比較突出,但是在課堂上我們不能讓學生全部都寫得很好,所以為了精寫精練,老師讓學生從其中的一方面或者兩方面下手來寫。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寫作訓練: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描寫來寫一個人物片段。課堂上學生只抓一點或兩點來寫,在說話中老師和同學對所寫的句子也進行了補充和修改,這樣訓練學生既能體會情感,又可以練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效果比較明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累語言,內化語言,并靈活地運用了語言。
關注文本的語言特點,抓住了細節描寫,讓學生在學習細節中聯系生活運用語??梢哉f任何一篇文學作品中,無論是人物性格的刻畫,還是故事情節的展開,典型環境的描繪都離不開真實而又生動的細節描寫。整體把握加上細節描寫,書面語言才會生動具體。
3、學習個性化語言,使書面語言生動具體。
每個學生的經歷不同,體驗不同,見解不同,他們寫出來的文章也應該是各具風采,有著鮮明的個性特征。但事實上,大多數千人一面,缺乏個性。所以我們要在個性化語言上下功夫。
魯迅的語言描寫細膩,娓娓道來。以六年級上冊16課《少年閏土》為例。在課堂上老師抓住關鍵句段,重點讓學生感悟魯迅的語言特點。在引導孩子們交流“看瓜刺猹”一部分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豐富內容,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凸現少年閏土的形象。教師將細節描寫滲透到本課的教學中,在賞析精彩的細節描寫片段時,讓學生掌握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比如抓住《少年閏土》中對閏土雪地捕鳥時的一系列動作的細節描寫。這些細節的強化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深刻,學生也感悟到魯迅語言的細膩委婉,深刻雋永。
通過課例以及學生的練筆,我們可以看到,模仿別人的細節描寫不僅要模仿別人的形式,更要明白別人是如何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性格的,又是怎樣運用細節描寫來塑造形象、抒發思想感情的,這才是細節描寫的“真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發現,才能隨著描寫對象的不同,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描寫方法。即使相同的人物與故事,也會因為作者的不同,使文章在寫作方法、語言風格等方面體現出不同的特點。細節描寫的模仿,不僅要求“形”,更要求“神”。
把學生的口語轉化成具體形象生動的書面語言能力的訓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的,它是一個復雜、漫長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我們應該將研究的方法更好地落實,讓每一步走的更扎實更有效,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徐世貴.新教師教育教學技能指導(2007版)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