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鳳
摘要:廣西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各民族在世代傳承中形成了自己獨特別的民族風貌,為人類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讓廣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綻放藝術之光,不僅鮮活了美術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形式,還培養了高中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增強學生弘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鍵詞:廣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中美術教育;綻放藝術之光
廣西歷史悠久,世居民族有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此外還有滿、蒙古、白、藏、黎等其他民族成分,形成了廣西絢麗多彩、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廣西先民在左江沿岸創作的崖壁畫,漢代前創造的大銅鼓以及古樸曲雅、可避濕熱、防蛇獸侵害的干欄建筑等,成為廣西當時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閣及三江侗族程陽風雨橋均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隨著現代社會和時空條件的快速變遷,民族文化生態空間破壞嚴重,傳統技藝瀕臨消失,也使本土傳統美術文化的生命內涵正在年輕一代的認知中悄悄蒸發、慢慢淡化。然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應創造性和經常性地利用廣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納入美術課程中,不僅能夠直接補充鮮活的視覺文化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利于學生了解廣西民族傳統文化、培養民族自豪感、主動參與民族文化傳承,亦是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并對改善現代社會中由于科技和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的民族文化消融、民族習俗淡化等問題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在美術課程資源中充分挖掘廣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修訂版《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明確了美術課程開發利用的意義,并且指出,要“充分認識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因為,“開發與利用美術課程資源對促使美術課程從抽象的文本向具體的學習任務轉換,加強課程與地方經濟文化的聯系,強化教學與現實生活情境的關系,拓展美術課程空間,發展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廣西現階段高中所使用的美術教材幾乎不涉及到我們自己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如若不加以融入課堂,會嚴重限制廣西優秀傳統文化與高中美術教育的融合發展和相互促進,導致本土優秀文化傳統與高中美術教育相脫節。廣西擁有豐富多彩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是美術教育最生動、最豐富的美術素材。“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主要有織錦、繡球、刺繡、銅鼓、雕畫、陶瓷、畫扇、編織等,它們既是廣西人民謀生的手段,也是八桂文明的重要載體。”其中壯族織錦技藝、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壯族銅鼓習俗、瑤族服飾、陶器燒制技藝等已列入國家“非遺”名錄,而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這為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在美術課堂上開展廣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的策略
1、喚醒——與學生共同探究。
德國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絕非簡單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最終的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這就說明,在教學中應當需減少教師單純的知識傳授,先喚醒學生對廣西本土的傳統優秀文化的認同與欣賞,才有可能去探究其中較感興趣的問題,開展專題探究。如位于廣西崇左市西南部的寧明、龍州兩縣境,出現了古代壯族的大批山崖壁畫,是壯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之一,有各種人物圖像3100余幅。 人像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只有30厘米。這些崖壁畫,或三五為組,或千百為群,多畫在下臨深淵、上難攀援的河道拐彎絕壁之上,并有各種鳥獸和圓形圖案。全部畫像是用赭紅色單線色勒,線條粗獷,形象傳神。古人是怎樣上去作畫的?為什么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蝕卻依然保持著鮮明的調子?這其中有許多令人費解的問題,教師可以更多地引導學生進行小組探討,或與學生一起討論,加強交流互動學習,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學生通過這樣類似的專題探討,不僅看到壯族先民繪畫藝術的成就,同時能看到古代壯族人生活內容的豐富和精神上的勇敢追求,還喚醒了學生積極探索廣西其他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
2、借鑒——以專業傳承人或民間藝人為師
如今,多元文化形成多元、重疊的文化空間,生活在不同文化空間的人,都需要思考自身所屬的文化與其他文化構成的關系;思考如何借鑒他山之石,保留自身文化植根,樹優秀文化之魂,從而使自身藝術素養、生活品質得到提升。廣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有歷史、地域、人文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廣西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民間藝人在創作、生活中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并長期積累的結果。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在廣西有許多優秀的社會機構、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協會等,如廣西民族博物館、廣西美術館、欽州學院陶瓷專業、廣西展覽館等。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美術館,邀請專家、學者做學術講座等,讓學生學習經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進更深入地了解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特點,甚至還可以拓展其他學科理論。
3、創新——與美交融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意實踐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成分,美術課堂向社會和生活開放,學生會感受到無所不在的自然與生活之美,漸漸地在學習生活各方面養成了良好的審美習慣。廣西自然文化資源存在的形式豐富多樣,歷史悠久,并且為人們所熟悉,如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百色通靈大峽谷、北海銀灘、德天瀑布等,都是藝術家所欣賞、寫生的絕佳去處,學生與美交融,在思想上無限遐想,這種自由生命狀態就是藝術細胞萌發的母體,創造靈感和創新思維在鮮活的生活情境和開放的探究環境中更加容易激活,從而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創新。
三、結語
廣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充分發揮這些文化資源,需要我們美術教育工作者做出更多的努力,結合本地區教學實際,實事求是地對美術教育課程、內容及方法進行調整、改革,更多方面喚醒學生關注,借鑒和結合少數民族民間美術優秀文化的創造經驗和技術手段,不斷提煉和升華其本質和審美內涵,并賦予其嶄新的藝術形式,才能實現超越,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綻放藝術之花,使學校真正成為傳承民族民間文化的載體,培養出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創造力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梁冰 王冊.美術人類學視野下廣西民族民間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J].美術界,2018,(01).
[2]農學誠.發揮廣西文化資源優勢發展少數民族美術教育[J].美術教育,2014,(09):62-64.
[3]陳卓君.廣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傳承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06):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