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素質教育理念提出以來,社會對于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發展的重視也越來越高,德智體美的綜合發展對于學生后期的擇校及就業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和幫助。然而,與國外相比,我國對于“德”和“美”的關注度還有待提高。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培養學前兒童“美”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價值;意義
1、概念闡述
1.1 什么是學前兒童
學前兒童從廣義上講即指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各國對于入學年齡各有差異,一般為5-6歲,我國規定的入學年齡為6.5歲。從狹義上來區分,一般將1-12個月劃分為嬰兒期,1-3歲則是幼兒期;3-入學前即為學前兒童。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從出生到15歲的智力發展過程劃分為了4個階段,其中2-7歲的兒童是處于“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已經具備想象能力,且已經基本掌握了口頭語言能力,同時還能夠通過模仿、符號、繪畫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愿,他們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知覺。
1.2 美術教育
美術教育顧名思義即“美術”+“教育”,同樣也具備雙重含義:第一、通過教育的手段向人傳授美術知識,發展和傳播美術、美學文化;第二、以美術作為媒介,通過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和挖掘學生的潛在創造能力和智力,從而實現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2、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意義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可以幫助兒童進行逆反思維訓練,幫助兒童拓展空間想象能力。除此之外,學前兒童美術教育還可以幫助兒童學習如何以多變的方式思考問題,而美術教育對于空間感的想象要求,還可以提高兒童的觀察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幫助他們巧妙的將藝術與生活進行完美結合。
美術的誕生過程相對復雜,需要多重過程相互配合才能實現。例如,需要兒童自己選擇目標,然后通過思維發散對目標進行多層次的觀察和分析,最后還有親自動手操作,將目標以繪畫或者雕刻或者陶藝等形式進行呈現。其中出現的每一個過程,都是兒童智力發展的標志過程,這也需要兒童在大腦中具備場景、事物再現的感知能力,對于兒童的思維發散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美術教育適是一種適合人整個成長過程的教育,他不僅可以提高人們對于生活和美學的追求,還能夠培養人的智力和情感,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對于兒童未來的成長具備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學前兒童現代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3、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價值
3.1 激發學前兒童的美學認知
學前兒童對于語言、動作、文字方面的表達還有所欠缺,對于事物的認識不夠,缺乏對于美、丑、好、壞的辨別能力。學前美術教育可以有效引導學前兒童通過身體感知對于周圍的環境和事物進行辨別,老師可以鼓勵學前兒童將自己的所見所得所感,借助所學得的繪畫技術進行描述繪畫出來。一方面,這可以培養學前兒童的審美能力,另外一方面,在整個過程中,學前兒童對于世界的認識和體驗感受也得到了提高,還幫助了學前兒童打開視野,豐富生活。
3.2 激發學前兒童的想象能力
對于剛建立自己認知能力的學前兒童,對于一切新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多個感官被激發,共同參與體驗身邊的一切,學前兒童將感知到的事物進行思維發散,憑借自己獨特的視角進行聯想創作,不同的場景以繪畫藝術的形式進行再現,對于學前兒童本身也是一種鼓勵,能夠有效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強化他們對于周邊事物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與此同時,通過這個過程,學前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都得到了發散。
3.3 幫助學前兒童塑造良好的人格
美學本身就是情感的活動,不受任何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提倡大膽想象,它接納任何天馬行空的思想和創作,它甚至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是藝術的存在著。學前兒童的思維還未受到任何限制,沒有形成任何的思維定式,是最適合進行美術教育的時期。技能與趣味并存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幫助孩子塑造完美的人格。
4、有關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們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加之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我國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步。然而,也依然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育工作者對于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認識度不夠,僅僅為了工作而“教育”,忽視了教育本身和對于學前兒童綜合思維拓展和引導的意義。現就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課程開展提出幾點建議。
4.1 注重語言的溝通,引導學生自主創作
語言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主要溝通途徑,也是教育中的主要溝通方式。在教育過程中,老師主要通過講授的方式向學生傳達知識。美術教育對于學生的要求相對比較開放,學前兒童年齡的特殊性使得他們對于語言的理解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與他們的語言溝通方式,盡量借助語言進行引導,主要還是依靠他們的大膽聯想。例如通過講一個故事的方式,要求學前兒童用自己的理解將故事用畫面進行呈現,從而喚起學前兒童對于美術的熱情,感受藝術帶來的神奇,最終激發他們的創作欲和學習興趣。
4.2 場景式教學,注重學生的性格培養
通過在課程中設置不同的場景體驗,讓學前兒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和角度進行體驗聯想,通過相互配合的形式完成場景互動,引導他們進行動手創作。一般情況,場景式教學會對學前兒童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場景設計中,要正確選擇積極樂觀的題材,同時老師也要做到言傳身教,將有助于學前兒童良好性格的養成。
4.3 注重創作過程,淡化創作結果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初衷是為了培養學前兒童的審美,挖掘潛在的藝術細胞,幫助學前兒童樹立完整的人格。因此,在學前兒童美術教育過程中要淡化美術本身的結果標準,注重教育的過程對學前兒童成長的影響。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教育方式的靈活性和創新性,以激發學生自己創作、善于觀察、人格健全為最終目的。同時也要求家長正確認識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淡化對于創作結果的關注度,共同為學前兒童營造一個愉快、和諧的興趣氛圍和成長空間。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學前兒童的美術教育為兒童教育的啟蒙教育,對于發現學前兒童的興趣所在,挖掘學前兒童的性格特點,以及學前兒童的人格養成具有重要意義。學前兒童對于美術的愛好是一種自發的潛能,老師和家長都應樹立正確合理的美術教育價值觀,尊重并幫助學前兒童的選擇,幫助他們發展在美術方面的興趣。同時還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在更加良好的環境中成長學習。
參考文獻:
[1]張迪慧. 學前兒童美術教育探討[J]. 讀寫算:教師版. 2014 (19) :118-119
[2]李飛飛. 試論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價值[J]. 藝術研究. 2014 (2).
[3]程琨. “多能合作”提升幼兒科學探索能力[J]. 都市家教. 2016:227.
作者簡介:覃慧,女,1986年8月25日,漢族,籍貫:廣西陸川縣,單位:四川文軒職業學院,學歷:碩士研究生,學位:藝術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畫,學前兒童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