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歷史學科逐漸成為了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尤其是對于初中歷史復習課的重視程度更是有所提升。那么為什么會提高對初中歷史復習課的重視程度呢?主要就是因為歷史復習課,不僅僅能夠使得學生學過的知識得到溫習,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歷史觀,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所以建構初中歷史復習課是勢在必行的。本文將要分析在現階段的條件下初中歷史復習課的重要作用,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可以對初中歷史復習課有新的認識。
關鍵詞:學科素養;建構主義;初中歷史;復習課
作為歷史學科來說,它的學科素養主要體現在: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方面。那么基于歷史課的學科素養,初中歷史復習課的作用也主要體現在以上的幾個方面。而且近幾年來,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改革,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觀念已經滲透到課程標準之中了,所以探討初中歷史復習課的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將要以一些初中課程為例來著重探討有關時空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三大素養的培養。
一、從時空觀念的角度來看
其實從某種情況下看,開設初中歷史復習課有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簡單來說,所謂的時空觀念,主要指的就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下對事物進行觀察與研究的概念。對于歷史復習課來說,主要指的就是特定的時間與空間的歷史事件。事實上,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有多種方式,無論是什么方式都可以敘述過去。但是按照時順序與空間要素,來構建人物、事件的相互聯系,進而可以更加的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統一,局部與整體,從而可以依據時間與空間觀念來對史實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都會將要學習的對象置于特定的時空進行考察。例如:老師在講授近代史這部分課程內容時,首先老師就是要梳理知識點,回顧歷史。然后將時間軸列出來,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14-16世紀,第二部分是17-18世紀,第三部分是18世紀-19世紀,然后根據時間范圍聯想到具體地點所發生的事件。利用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得學生將時空觀念貫穿到歷史學習當中,從而樹立一個整體的歷史觀,建構一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事實上這樣的教學方式是非常有利于學科素養的培養的。
二、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來看
想要提高學生自身的歷史學科素養,除了在歷史復習課中利用時空觀念來學習知識點,同時也需要從史料實證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那么所謂的史料實證主要指的就是要學會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史實努力的來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例如:老師在講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單元時,為了加深學生對這節課的印象,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下收集我國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前后的變化數據,同時也可以請教家里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來談談他們對改革開發的看法。那么老師之所以要設計這樣的活動,主要就是希望多角度的培養學生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們自己親身體會到改革開發的變化。此外,也可以讓學生們對社會進行深入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既能夠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增強學生自身的歷史素養。
三、從歷史理解能力的角度來看
所謂的歷史理解主要指的就是學生對歷史的理性分析以及理解能力。不管對歷史進行怎樣的理解,歷史理解都是以史料為基礎的,在理解史料的基礎之上來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與客觀的評價。例如:老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來進行歷史講解。首先可以讓同學通過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進行異同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三個條約對我國封建社會產生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歷史復習課,同學們既可以溫習之前的知識,同時也能夠為學生灌注新的知識。除此之外,也可以通過歷史人物進行學習。例如:老師可以展示出華盛頓、拿破侖以及但丁的圖片,積極引導學生們進行歷史知識的回顧,在回顧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評價的能力,也就是說通過對歷史人物也的梳理,不僅僅要清楚人物的歷史事實,同時也需要對相關的人物進行評價。那么通過老師設計的活動,不僅僅有利于學生們理性認識歷史的能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培養了學生們對歷史分析概括能力,有助于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可以為學生建構一個新的歷史意識形態,這種思想上的轉變有助于學科素養的培養。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內容可以得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對于學科素養的培養成為了新課改的主要目標。那么想要更好的完善初中歷史復習課,主要可以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能力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事實上,初中歷史復習課的作用不僅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以及理性分析能力,更多的是有助于學生們的學科素養。所以進行歷史復習課的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對初中歷史復習課有新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毛經文.讓每一個生命都能散發出自己的光芒——素養養育是歷史教學的核心目標[J].歷史教學,2016(03).
[2]劉俊利.學術的歷史學與中學歷史學科素養[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