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佩佩
【摘 要】 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將生活融入到數學教學中,方便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知識,利用數學思維有條不紊地解決問題,將實際生活與理論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索
一、生活化教學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重中之重
數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所以,學習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我學習能力較弱,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還在最初的階段。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將生活融入到數學教學中,將實際生活與理論知識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開拓小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對于數學知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在實際教學中,將生活案例融入其中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急于求成,往往會遇到障礙,這樣不利于提高數學成績。理論性強的學科需要具有長期的經驗和對于生活的理解才能克服學習困難。所以說,在現階段,為了解決學生這種困難,要進行生活化的教學。例如,在講解1+2+…+50的加法求和時,可以教授學生簡單的算法,但是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要循循善誘,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其中的規律,1+49,2+48,3+47…相加在一起都等于50,這樣這列數字的和就好算了,找到簡便的算法,最后查一下一共有幾個50,加在一起就等于最終的總數。這類相關的問題,都可以運用這種算法,找到同類的“取整法”,構建一個跟生活相融入的學習氛圍,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滲透,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培養生活化的學習能力的效果。
三、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
學生跟教學材料之間一直都有距離感,學校應該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生活與教材結合在一起。比如說,在進行序列和奇偶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操場上站好,按照提前報的序號,排成隊列,自己觀察每一列的人數,根據隊列,引導學生對于教師先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有利地區別奇偶數,奇數在哪站著,偶數在哪站著,分開之后誰是奇數,誰是偶數。然后合并在一起的時候,觀察隊列的橫向和縱向的人數,根據此,也可以學會如何算整個隊伍的人數,以及相應的乘法問題。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可以將理論在實際生活中找到相對應的模型,從而進行反復的練習,將其融會貫通。
四、教材知識與生活相融入
在小學數學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學習生活中具有一雙發現問題的慧眼,相繼探索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與此同時,就要求教師在提前教學備案中,可以將生活中與教學知識相對應案例,作為導入知識的突破口,以便于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根據這類知識解決問題,做到舉一反三。在課后可以給小學生留課后作業,例如,跟家長去菜市場,媽媽給你10元錢,你買蔬菜花了5元錢,買豆制品花了3元錢,這個時候你應該剩余多少錢?這就是在生活中的習題,讓數學知識為生活所服務,自我去發掘尋找同類知識的模型,了解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王潔瑜,金峰,曹文君. 生活化數學與教學創新[M]. 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12).
[2] 符銀芬. 梧桐樹下的數學: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實踐研究[M]. 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