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芳
【摘 要】 農村留守兒童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聽課開小差、作業不能完成、學習自信心不強等諸多問題,嚴重影響到這些孩子學習成績提升、健全性格養成和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本文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讓生活走進課堂,帶著問題去聽課,組建合作小組等途徑,對農村留守兒童數學學習能力提升進行了一些探索,讓農村留守兒童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 小學數學;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能力
農村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關愛,爺爺奶奶又存在先天教育能力不足,與孩子溝通不暢等問題,這種狀況往往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這種“學好了,沒人夸;學壞了,無人罵”狀態,嚴重地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和學習成績進步,漸漸使孩子對學習產生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學習上,加上監護人本身對孩子親情缺失狀況的同情,可能會放縱孩子。因此,對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以及對不良習慣的糾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數學回歸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
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要密切聯系生活,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讓留守兒童通過生活中的數學實例和數學知識運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用學生熟知的生活例子替代課本例題。
二、培養預習習慣,帶著問題去聽課
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自主的去發現和提出問題,帶著問題走進課堂,通過問題解決來體驗學習的快樂,逐步掌握知識的本質。因此,教師應當針對農村留守學生的特點,重視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實現數學教學的先學后教,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學習習慣。教師應當根據農村留守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大多數學生的家庭背景,引導學生,分層次分梯度設計導學案,逐步讓學生掌握預習目標,知識重難點和要準備的學具,對于預習中的困難和問題進行標記,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有針對性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之前,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初步了解,幫助學生解決預習中的難點和困難,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例如,在一年級《認識鐘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預習,對于鐘表的組成以及組件的名稱有大致的了解,并且自己嘗試對鐘表的整點表示方式進行學習和理解。課堂上,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時鐘實物對比,深入淺出,化繁為簡,幫助學生解疑釋惑,突破教學難點,抓住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逐步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三、組建合作小組,注重組內互助
農村小學班級學生居住比較近,學習和生活經常在一起,這為班級組建合作小組奠定了一定基礎。在此基礎上,將品學兼優的學生和后進生合理搭配,組建合作小組。小組內成員榮辱與共,以好帶差,共同進步。對后進生轉化明顯的小組,及時給予表彰和鼓勵,讓組內成員共同享受進步帶來的快樂,幫助后進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推動班級積極向上、團結互助氣氛的形成。
四、重視課后復習,鞏固學習成果
農村留守兒童在放學后,由于缺少父母看管和輔導,在家學習效果不明顯。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復習方法。在進行課后復習的過程中,學生應當通過課堂筆記整理,對課堂內容進行整體復習,并且逐漸將書本知識轉換成自身知識。
【參考文獻】
[1] 朱林莉. 讓留守兒童的數學學習不“留守”[J]. 數學教學通訊,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