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虹如
【摘 要】 美術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課程,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情況十分重要,使每個學生都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全面與健康發展。本文筆者先對目前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小學美術;動手能力;學生
小學美術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課程,對于美術課程而言,它本身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較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會出現不能理解學習內容的情況,而如果能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不僅能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熱情,還能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對所學內容進行多較多的理解,促使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發展。
一、目前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現狀
1. 老師缺乏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意識
從小學教學過程來看,學校往往認為此門課程是一門副科,不需要進行深入的教學。此種教育背景下,老師沒有創新教學的意識,這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極其不利。
2.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方法單一
美術課程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能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從目前小學美術教學現狀來看,較多老師采取的教學方法都非常的單一,學生很難對美術課程的內涵進行理解,長期以往學生學習興趣會逐漸消退。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美術課程的素質教育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需要加強對美術課程的教學重視度,并借助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來開展美術教學活動,真正意義上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以下是筆者針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策略:
1. 引導學生欣賞美術作品,培養動手意識
小學美術課程中較多內容都和生活有較大的關聯,實際美術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從學生喜歡的生活出發來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在選擇美術作品時需要選擇小學生喜歡并在認識范圍中的美術作品,并且要選擇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美術作品。美術課堂需要進行動靜結合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靜態的欣賞,還需要讓學生進行動態的動手與實踐,使學生真正了解到美術課程的魅力及學習樂趣所在。
2. 設置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動手
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需要借助創設教學情境策略,比如在學習《童話里的小屋》相關內容時,可以針對學生喜歡的“童話”兩字,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首先老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段他們感興趣的童話故事,要加大童話性建筑物的介紹片段,鼓勵學生進行想象,此種有趣的情境教學方式,能使學生愿意動手將專屬自己的童話小屋創作出來。
3. 合理開展手工制作課,體驗中促使創造
手工制作課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此種方式非常有利于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比如在學習《會搖的玩具》相關內容時,讓學生進行手工制作時,并不需要有怎樣的局限,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材料去制作會搖的玩具。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性、審美性課程,需要加強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教學設計,唯有如此,學生的藝術性、審美性才能得到循循漸進的提升,從而創作出創新的作品,促使自身綜合素養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廖春鈺. 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 新課程導學,2014(24).
[2] 蔡薇娜. 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情感能力的培養策略[J]. 美術教育研究,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