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敏
摘 要: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要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進教與學的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可能投入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趨重要,文章就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有效教學中的應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課堂;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A
小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宋代學者朱熹說過:“教人未見樂趣,必不樂學。”人在滿懷興趣的狀態下學習,常常會將知識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一堂小學數學課是否出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巧妙地引入現代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教學的內容展現得形象生動,并具有吸引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和發現新知識的過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課件動態演示,創設出動靜結合、形象具體而又與數學課堂內容相符的貼切又生動的情境。這樣的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學習興趣,還能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帶著濃厚興趣主動地接受知識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從一開始就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開場白:“丁丁和當當在野餐分食物時遇到了一個數學問題:月餅只有1個,能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嗎?怎么分?(此時,電腦顯示兩個孩子分一個月餅的畫面)生:每人一半。師:他說得對嗎?我們一起來試試好嗎?瞧:這個月餅該從哪切?(電腦放大顯示一個月餅的畫面)生:從中間切。師:把月餅分成了兩半,月餅的一半在哪?這一塊呢?也是月餅的一半嗎?(電腦顯示平均分一個月餅的動態畫面)我們比一比,這兩半月餅的大小?(電腦顯示對比兩個半邊月餅的大小動態畫面)證明我們把月餅怎么分?平均分成幾份?每一份都是月餅的一半。丁丁一半,當當一半,這一半該怎樣用數來表示呢?(電腦出示1/2)。? 師:見過這樣的數嗎?在數學上這樣的數叫做分數。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這樣導入新課生動有趣、直觀形象,激發求知欲, 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無限趣味,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學習興趣。
每一個知識點都有其重點、難點,教學重難點是否能巧妙突破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教學內容中,有一些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有思維障礙,若用常規的教學手段教學,不易向學生表述清楚。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教師只能在黑板上通過板書、作圖來傳遞知識,而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不得不借助口頭語言、身體語言將動態畫面說“動”,但還是不能滿足教學內容的創作及呈現,導致學生對于抽象的知識仍只能夠“感受”。現代信息技術教學能夠創設集圖、文、聲、色及網絡、交互于一體,利用多種表現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地模擬和呈現實際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加強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的聯系,從而豐富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這樣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克服的重點、難點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恰當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可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它無疑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
現實生活是學習數學的起點。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尋找與學生年齡特征、生活經驗相適應的大眾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但是由于現實教學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不可能真正走到生活中去體會數學、學習數學,教師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虛擬生活實際,在數學課堂上再造一個現實生活場景,使學生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學習、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學生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此時的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教師角色適時進行轉換,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引導學生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主動建構知識。
如在學習圓周率時,圓周率的基本定義是什么,為什么要繼續計算π,目前世界上圓周率已經計算到小數點后面的多少了等這些課外數學知識,我們利用多媒體畫面回看歷史:魏晉時,劉徽曾用使正多邊形的邊數逐漸增加去逼近圓周的方法(即“割圓術”),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漢朝時,張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開方(約為3.162)。公元5世紀,祖沖之和他的兒子以正24576邊形,求出圓周率約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誤差小于八億分之一。這個紀錄在一千年后才給打破,讓學生感受我國古代數學家的偉大和聰慧,并為之感到自豪。接著又把歷史拉回到20世紀,畫面反映出目前世界對圓周率的研究情況:日本長野縣飯田市公司職員近藤茂利用家中電腦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10萬億位,刷新了由他自己創下的5萬億位吉尼斯世界紀錄。學生借助信息技術自主學習,不但豐富了學生的數學課外知識,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練習是學生學習數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是數學課堂教學反饋的一個有效渠道,也是對學生學習數學效果進行檢驗,了解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一種手段。數學練習是否能有效地實施和有效地達成,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借助信息技術,可以使數學作業變得不再單純靠數量取勝,教師的作業設計不但可以豐富多彩,具有更強的針對性,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復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還能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的需要,豐富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達到了拓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并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讓學生從寫數學作業變成真正地做數學作業,進而提高數學作業練習的質量。
總之,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去,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情景,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數學教學重難點,豐富數學課外知識,提高數學作業質量,讓學生從煩瑣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形成合作交流、主動探索的學習氛圍。這樣既滿足興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又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一定會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和數學及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更好地推動教育改革,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1]余勝泉,陳 莉.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基本特征[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4).
[2]孔祥田,李興保.現代教育技術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