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小京
【摘 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高中英語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加強行動研究,以德育引領教學,以情境激發建構,以任務驅動運用,以合作助推學力,以反思催生高效,不斷優化學科育人路徑,優化語言學習心理場,優化語言實踐策略,優化教學組織形式,突破教學瓶頸,建構高效課堂,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英語教學;教學主張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闡明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必須培養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在強調語言能力、學習能力的同時,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優秀人才。筆者擬從五個方面闡述自己的教學主張,探討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師應如何轉變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建構高效課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一、要以德育引領教學,科學處理語言教學內容,不斷優化英語學科育人路徑
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課標指出,實施高中英語課程應以德為魂,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人。課程的育人價值是通過具體的語言學習過程逐步實現的,因此,教師要破除狹隘的學科知識教學思想,強化在語言教學中立德樹人的理念,不斷優化對英語教學內容的處理方式,關注學生情感發展、習慣養成和價值觀形成,做到既培養語言能力,又涵養品德,健全人格。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深入研讀語篇,挖掘教學內容的德育內涵,捕捉有價值的德育生長點。要重視學生已有的道德認知和體驗,利用語篇中具有道德啟迪意義的事件適時創設能引起道德共鳴的語言學習情境,通過角色扮演、項目活動等形式促使學生主動運用英語思維,積極開展道德判斷,使學生觸景生情、知理明德,在主動體驗中有所感悟,在潛移默化中認同內化道德規范。在語言技能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認真設計組織語篇深層解讀分析活動,引導學生在深度思維中從理解語篇思想內容走向關注自我、自然與社會,理解體悟生命、生活、生存的真諦;從學習語篇的語言知識走向鑒賞評價語篇蘊含的文化信息和價值取向,在感知文化差異的同時,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家國情懷,不斷提升道德境界。
二、要以情境激發建構,適時創設實踐體驗場景,不斷優化語言學習心理場
新課標指出,高中生應能在不同復雜程度的情境中,運用知識、技能以及各種重要概念、方法和觀念解決問題。教師要以語篇為依托,圍繞課程所涉及的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等主題語境,選擇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能激發學習體驗積極性的問題情境,逐層深入,激活圖式、創設情境,導入新知、走進情境,實踐運用、融入情境,拓展延伸、回歸情境,在“激活—呈現—實踐—拓展”的過程中不斷提供豐富的情境供應和學習支架,通過循序漸進的情境化語言實踐活動,在教師、學生、情境三者之間形成多維互動的心理場,使聽、說、讀、看、寫語言學習活動和情感體驗活動有機融合。
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遵循真實性原則,緊密聯系學生已有的語言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設置情境中的事件、地點、場合、交際對象、交際目的等要素,明確活動中人物的身份和關系,營造現場感,拉近英語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形成積極的心理氛圍,吸引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中主動、得體地運用已有知識參與活動,獲取、理解、體驗、鑒賞、評價新的語言文化信息,分析解決情境中設置的問題,在情境化的實踐體驗中逐步建構意義,內化概念,豐富圖式,發展思維,提升學用能力。
三、要以任務驅動運用,積極開展任務型教學活動,不斷優化語言實踐策略
新課標提出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明確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教師要以二語習得理論為指導,以語言文化知識的輸入為鋪墊,以任務型活動成果的輸出為驅動,密切聯系學生實際,設計融語言、文化、思維為一體的活動鏈,引導學生開展語言學習、信息整合、意義探究、文化比較和價值判斷等活動,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學會得體地運用語言,提高語用能力。
根據英語教育的真實性原則,任務型活動應是真實的,或與真實世界、現實生活相關聯。在設計活動時,教師要善于發現語篇主題與學生生活之間的關聯,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充分挖掘語篇承載的文化信息和發展思維品質的潛在因素,在培養獲取、闡釋信息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表達觀點、情感和態度,理解文化內涵、分析文化異同的能力,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活動的設計、組織要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從理解到應用、從分析到評價等有層次的問題構建內在關聯、遞進發展的任務鏈,引導學生在理解語篇主題意義的基礎上合作探究,自主發現,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發展語言能力。
四、要以合作助推學力,科學組織合作學習活動,不斷優化教學組織形式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否有效地開展自主、合作與探究式學習是衡量他們學習能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合作學習活動在英語教學中很常見,但筆者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習慣于獨立完成任務,不愿與同伴合作交流;一些外向而且語言能力較強的學生發言踴躍甚至強勢,致使其他成員沒有充分表達觀點的機會;還有一些學生則缺乏學習主動性,旁觀、等待、不作為。從教師表現看,不少教師在布置任務后,重視為學生提供語言支持以確保后續的成果展示環節能順利進行,忽視對學生合作交流情況的關注和管理。
鑒于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教師要科學運用合作學習理論,積極探索將課堂教學與合作學習有效融合的策略。教師要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科學分組,明確各組成員的角色分工,努力營造民主、合作、平等的溝通氛圍,建立起小組成員之間的積極依賴關系;要精心設計組內和組際的交流共享活動,以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基礎,以角色扮演、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等為主要形式,適時指導、介入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促進學生與文本、同伴之間形成對話場,使各自的觀念、情感相互碰撞,滿足不同能力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要細化合作學習活動的評價原則,以組內交流、組際競賽為檢查學習效果的主要手段,從個人表現、合作情況、組內貢獻、成果質量等維度綜合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合作技能,促進學生在與同伴的取長補短中學會調整學習策略,逐漸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繼而使課堂呈現出有利于提升思維品質,激發深度學習的良好生態。
五、要以反思催生高效,積極開展教學行動研究,不斷突破高中英語教學瓶頸
在探索如何實現課程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將面臨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新任務和新挑戰。為了能與課程改革同步發展,教師要把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觀念、方法和教學效果,尤其要加強對長期存在的各種費時低效問題和教改中出現的實施效果與教師意圖不一致問題的反思,積極開展教學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對特定環境中特定問題的研究,是一個不斷循環發展的研究過程。教師要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從學生、教師、教材、環境等多個方面分析問題成因,提出假設,確定問題,制定行動研究方案和計劃,設法解決問題,最后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評價效果,發現新的問題,為后續研究做準備。要加強同事間的合作,積極構建研究共同體,合作共研,在追問、假設、實踐、驗證、反思、校正、再實踐的循環發展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實踐,使教學更加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更有利于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使彰顯語言文化魅力,激發深度思維,凸顯能力培養的優質高效英語課堂成為常態。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