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雨菁 蔡秋瑤
摘 要:自“雙創”熱潮興起之后,“創客教育”已經從政策上得到國家的重視,已然成為未來教育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本文進一步厘清創客教育的內在含義和價值意義,分析當前高校創客教育的困境并探討突破路徑,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創客教育;突破路徑
2017年十九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國掀開了新時代的華章。在這個過程中,創新二字是我們無法忽視的第一動力。自從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簡稱“雙創”)的號召,我國便開啟了“雙創”時代。一時間“創客”成了新時代的主流,也充分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一般認為,創客是指不以營利為目標,利用3D打印技術以及各種開源硬件,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
高校作為培育祖國棟梁之才的搖籃,應該積極學習先進的創客教育,大力開發創客空間,培養創新型人才。
一、新時代高校創客教育的現狀與困境
(一)創客概念模糊,創客教育觀念淡薄
創客教育對大多數來說都來得太快,大眾還未充分認識到何為創客、何為創客教育就被要求投入創客教育當中。在我國,長期的傳統應試教育讓學生只為了成績而學習,對于新興的創客教育,被認為是一群不愛學習的人在不學無術,不是學習。還有人認為創客教育那是精英教育,適用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不屬于大眾。對于創客本身和創客教育的種種誤區,讓高校的創客教育看似火熱并沒有真正深入人心,越發趨于形式。
(二)師資力量不足,專業程度不夠
師資問題一直是阻礙創客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我國現階段的創客教育相較于國外起步晚,不僅是觀念上還是實踐上都有待強化,導致我國并未真正開始培養一批具備創客精神的教師,或者說培養的教師人數遠遠無法適應現階段對創客教師的需求。所以,師資問題表現在創客教育師資力量不足、創客教育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以及專業化程度低三個方面。
(三)創客空間外熱內冷,無法真正作為創客教育的載體
我國大部分高校目前的創客空間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為了響應各大政策的號召,各個學校力爭跟上時代以為將創客空間建設好了,引進先進的設備,再召集一批創客教師和管理者就可以真正實現創客空間的價值。他們往往忽略了創客教育光有一間房是不夠的,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本校的創客教育載體,如何充分利用好各大設備的教育價值才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四)無法與專業教育融合
創客教育與傳統專業教育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跨學科性,它不是額外的教育,而是融入各學科、整合各學科資源的教育形態。我們無法脫離傳統的專業教育而另起爐灶,反而應該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創客教育。然而,正是因為創客教育的這一特性,讓很多高校無從下手,無論是學科融合方面,還是個專業師資配置方面,還是創客教育課程的方面都是一大難題。
二、新時代高校創客教育的突破路徑
高校創客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形態和教育理念,更應該是一種具體的教育實踐,應該從啟蒙上升到對于大學生創新創造能力的強化,甚至將側重點放在對其畢業后創業能力的培養上。
(1)傳播創客文化,深化創客理念。在這個“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媒介普及創客教育,通過舉辦各種“創客大賽”、“創客(微)沙龍”、“創客嘉年華”、“創客空間開放日”、“創客作品展”鼓勵人們了解并加入其中,享受創客文化帶來的樂趣。從一定程度上消除對創客的誤解,通過對創客文化的弘揚,打破大學生對創客的陌生感和誤解,讓他們了解創客教育是未來趨勢,是當代青少年必備的素養。甚至,創客教育將變成新的生產力重寫社會的游戲規則。
(2)打造優質的創客空間。創客空間應每周定期面向所有校內外學生開展創意分享、工作坊、頭腦風暴、產品設計培訓、創業培訓等活動。高校應尋求一種傳統教育與創客教育之間的平衡點,甚至將創客課程與傳統課程相結合,將創客課程設置為選修課記入學分,鼓勵大學生投身于創客空間中去動手創造。因此,我們需要多借鑒國外創客空間的成功經驗,先培養一批成熟的教師創客和學生創客,由他們繼續帶動更廣泛的人投入進來。
(3)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學校應以工作坊、創意實驗室、綜合實踐中心、創客空間等形式,為在校學生發揮創意提供一個公平、開放和自由的學習環境,保證每一個有創意的學生能夠有機會投入到創造過程中,而且通過開設一些創意類課程讓全校學生都可以選修。目標是以創客活動為載體,打破學科與專業界限,通過跨學科、跨學界進行專業實踐,進而為社會發展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專業創新精神的人才。
(4)培養優秀的創客教師。有規劃的創客教育離不開教師的設計與指導。高校應集八方之力培養創客教師隊伍的。可以利用本身的師資,整合不同學科的教師組合教學;可以外聘專業的企業導師進行分享教學;可以邀請社會上優秀的創客現身說法,向學生展示多種多樣的技能。
(5)設置創客課程,加強學科融合。創客教育是多學科交叉的教育,主張培養學生跨界的能力,要想充分和專業教育融合,就必須從課程入手。一方面,高校可以在現有專業大類的基礎上增設輔修專業,例如機器人項目就需要信息技術系和機械系的合作,或者通過通識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課程,發掘自身潛力。另一方面,開設創客角色體驗的實驗課程,通過任務組建團隊,讓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體驗動手創作、團隊合作、分享,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發明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現民,李冀紅.創客教育的價值潛能及其爭議[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02):23-34.
[2]祝智庭,雒亮.從創客運動到創客教育:培植眾創文化[J].電化教育研究,2015,(07):5-13.
[3]饒書林,田友誼.創客教育本質的悖離與回歸[J].中國教育學刊,2017,(09):34-38.
[4]謝作如.溫州地區創客教育發展現狀及改進建議[J].創新人才教育,2016,(02):31-35.
作者簡介:林雨菁(1993—),女,福建平潭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學生創業孵化教育以及人力資源管理。
蔡秋瑤(1993—),女,廣東汕頭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學校管理以及教師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