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此次高中美術選修《繪畫》模塊的國畫教學中,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模式進行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圖像識讀,在欣賞的過程中學會識別和解讀作品,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了解工筆畫。在課程中學生不僅能學到關于工筆畫的知識和技法,也能在繪畫中逐漸培養個人的良好品質和提升自己的修養,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堅持而有耐心,體現繪畫對個人的修養是相互作用的。
關鍵詞:工筆花鳥畫;自主學習;實踐;個人品質的培養
中國的工筆畫歷史悠久,它是一種工整細膩的繪畫方式,崇尚寫實的國畫種類。工筆花鳥畫以小幅的細膩精致和生動的表現最為突出,很適合用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同時由于畫面工整細致這樣的特點,能夠培養學生專心做好一件事情并耐心完成作品,對自己的繪畫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這是學生在上每節課的主要目的。
在選修課的教學中不會全部一筆一劃去教學生怎么畫,反而是希望能夠給他們更多練習時間和在練習過程中有一個思考的空間,逐漸培養一個高中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圖像識讀能力,當他們遇到問題時再向老師尋求幫助,這樣會有更顯著的效果。下面就來具體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品格修養上發生的微妙變化。
一、在圖像識讀中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以線造型是中國畫技法的特點,也是工筆畫的基礎和骨干,主要表現就是白描,是依靠線本身的剛柔,粗細、巧拙,方圓,疏密等變化來表現各種物象。在“線”的學習過程中,圖像識讀是學習的前提條件,對學生的學習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賞析圖片與學習資料,十八描是中國古代線的技法,首先了解十八種不同的線,再通過欣賞宋代花鳥畫作品去觀察屬于十八描中的哪一種線的技法,這種線是什么樣的,毛筆勾出來的線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看圖歸納。通過圖像識讀,學生了解到工筆花鳥畫中的線條是很纖細的,在線條上講究“應物用線”,畫花的時候采用游絲描,用細密綿長富有流動性的線來表現花瓣的柔美,畫葉子的時候采用鐵線描的圓勁之筆表現葉子較柔韌硬朗的質感。
可見,直觀的圖像識讀加快了學生對工筆畫技法“線”的認識與理解。
二、在細節要求上提升良好品質
在論繪畫的修養中,郭若虛曰:“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闭f出了個人品質在繪畫中的重要性。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的認知不同、品性和道德水平的觀念不同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審美,因此每個人的作品也是自身的品格個性、情緒和身體狀況、一定的環境因素影響下的產物。當然,不能說藝術作品是由這些因素決定的,畢竟藝術有它本身的繪畫規律和審美規律,只是在展現作品的同時,一個人的品格素養的差異會對畫面的格調造成一定的影響。相反,通過繪畫也能培養一個人的個性品質。對于學生而言,繪畫對他們是能起到一定教化作用的。
在我們欣賞古人花鳥作品的時候都不難發現,畫面是靜謐的,平淡天真、讓人心曠神怡的,那么為什么在學生的作品中看不到這樣的畫面呢?原因有下:一是技能,學生還沒能將繪畫技巧完全掌握,沒有長時間的練習導致;二是浮躁,學生在一節課里沒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繪畫中去,總是心有雜念,耐心不足導致。針對此現象,筆者也做出了相應的教學對策。
首先是確立規矩,在開始畫之前,立一個課堂規定: 一定要保證自己的作品畫面整潔干凈。在每次使用完工具后都要收拾并清洗用具,重新擺回桌面上。這兩點的要求就是讓他們要愛干凈,尊重自己的作品,也為下一個班級上課的同學提供一個良好的繪畫環境,懂得為他人著想。當做每節課大家必須完成的任務,逐漸形成良好習慣。
三、在因材施教中提高教學效率
一開始的時候學生們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畢竟接觸一個從來沒嘗試過的新畫種,好奇和新鮮感促使他們拿起筆認真的去勾線,在練習的過程中,有些同學經過一次次的失敗仍沒有放棄,懂得總結經驗,也善于向老師尋求幫助,所以在后面都能夠將線條表現的很好,這樣的學生比較多的出現在性格比較內斂安靜的學生身上;有些同學在一次嘗試失敗后就會比較氣餒,覺得自己畫不好也不可能畫好,于是開始自暴自棄,開始講話玩游戲,好動的男生比較多這樣的行為。
面對這樣的狀況,自主學習對他們來說是沒有用的,他們已經失去了興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因材施教,單獨的去教,采取的辦法就是示范教學,教師示范給他們看的好處就是會起到一個吸引的效果,他們會覺得為什么老師畫線的時候手就不會抖,為什么線條能那么均勻流暢,帶著這個疑問及老師的鼓勵,他們又會再次拿起筆進行嘗試,這樣就重塑了他們的信心,他們也是有能力畫好的,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練習和付出。慢慢的他們也會反復的練習,就算沒畫好,每節課也能堅持畫完一張線稿,在交上來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他們的進步和改變,課堂上的雜音變少了,從最開始的交頭接耳到每個人都埋頭畫自己的,有些同學甚至到下課了沒畫完都不肯走。
筆者認為繪畫的力量是強大的,繪畫不僅僅是技法本身,它還能帶給人額外的能量,比如去調節我們的心境,提升我們的修養,去除浮躁,對于他們的學習也有幫助。筆者看到一些同學在這學期的變化:最開始,由于內心的浮躁,靜不下心來,畫面骯臟又凌亂,線條散亂無章可循,草草幾筆便結束了。在后來的幾次作業中發現:畫面變干凈了,線條也變得柔軟有序起來,一個是在技巧上得到了提升,另外在整個心境上也發生了微妙的轉變,變得更有耐心、更細心了,能夠保護好自己的畫面。
綜上所述,工筆畫是一個需要花很長時間和精力的繪畫,在學習中,學生們體會到了繪畫的不易,花了很長時間才畫出來的一幅作品,自己也覺得珍貴。這個時候當他們再反過來欣賞古人的繪畫作品的時候,他們的態度與第一次見到這些作品時是截然不同的,多了一種對繪畫的理解和敬畏之心。同時,對于自己品性的一個修養也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能夠讓自己能夠靜下心來,變得更有耐心,用心、專心做一件事。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
[2]楊大年.中國歷代畫論采英[M].江蘇教育出版,1984.
作者簡介:林芳儀,廈門一中集美分校(灌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