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盡管總的理論和課程標準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個地區、各個學校具體情況不同,從而使得在新課改一些理念的落實不能照搬,而應該是隨機應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初中體育教學還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探究的地方,我們還在路上。
關鍵詞:初中體育;有生為本;教學方法;師生關系
一般意義上的教學反思指的就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活動為思考和研究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利弊的活動。其實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可以進行教學反思的內容很多,如對學科總目標的反思、學科章節的反思,也可以是對于某個具體知識點的反思。反思的過程一般比較簡單,其基本思路主要為“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反思”。有人說,不反思的人是無知且狂妄的,不反思的教學是失敗且重復的。對此,筆者深感認同,并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也在注意反思問題。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及反思,筆者認為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體育教師,我們的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堅持“以生為本”
新課改明確提出了要堅持以生為本,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學會合作,最終實現從“要學生學”到“學生要學”的轉變。顯然,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和主體,而教師更多的是學生學習的協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而我們傳統的體育課的教學方法則是由教師主導課堂,學生更多的是被動接受的“聽從者”的角色,這類課程一般上課程序是這樣的:上課鈴聲一響,教師開始集合學生進行課前運動,如做一些肌肉關節的拉伸運動等,接下來教師就會告訴學生這節課我們主要的學習內容。但是問題就出在正式上課這個過程中,以籃球課為例,教師一般會先講解一些基本的規范動作和游戲規則,剩下的時間就是放羊式的練習了。幾節課下去,真正參與到體育課中的幾乎只剩下男生了,只有在下課之前的點名中女生才會陸陸續續從教室或者其他什么地方趕來。
經查閱和學習相關文獻資料,筆者認為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以生為本”,雖然確實也是將課堂交還給學生了,但是,這樣的課堂并未真正發揮教師的“指導”或者“引導”作用,或者說教師看似已經變成了一個可有可無的、可替代性極強的角色了。但是問題就在于如果教師這個角色可有可無,那么教師、學校的存在的必要性都是值得懷疑的。因此,筆者認為,在初中體育課堂上,實踐“以生為本”的最好辦法就是教師參與進學生的所有教學活動中,包括體育技能練習中,以“生”的身份參與進來,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模范,在潛移默化之中影響著學生的體育行為,而教師也能更加了解學情,這對于自己的教學方法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教學相長。
二、調整教學方法
新課程一直在強調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關系的養成問題,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處理好教授知識和提升能力間的關系,以師生互動為基礎,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獨立、自覺等能力,尤其面對問題時,在不違背基本預習規則前提下的是隨機應變能力,以及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等。
如在教授籃球課的時候,教師既要認真傳授基礎知識,還要從基本技能層面加以指導,使得學生起碼知道籃球運動中的一些專業術語以及游戲規則。等教師的教授環節完成后,便投入到下一步的練習。而練習的方法就有很多種,最直接粗暴的辦法便是直接給學生幾個籃球,讓他們“亂”打,男女“混”打。顯然,根據教學經驗,我們就可以得知,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優勝劣汰”原則的直觀體現,先被淘汰掉的就是女生,接下來是原來沒有接觸過籃球或者籃球技能較差的男生,最后就剩下幾個所謂的班級籃球“精英”在場上了。我們的基礎教育提倡的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理念,顯然,這樣的做法是無法體現該理念的。其實,有很多的新的教學方法是可以供我們參考的,如分層教學法、翻轉課堂等。作為一線教師,即便是不能成為教育家,我們也要跟隨教育家的腳步前進,學會“站在巨人的肩上”,對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習和實踐,不斷調整和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
三、轉換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型的師生關系是以新課改背景為前提條件,它有利于建立一個相互尊重、民主決策的課堂氛圍,進而能夠促進學生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的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不能厚此薄彼,或帶著有色眼鏡看待學生。心理學有個著名的暈船效應,指的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來的某種特征,掩蓋了其他特征,進而造成了人際認知障礙,如一百遮百丑、第一印象等。放到我們的體育課堂就是教師有可能以貌取人,從肉眼能看見的體質上判斷學生的運動能力,并以此為依據分配學習任務等。從因材施教的角度看,似乎也是可以這樣做的,但是前提是我們對于學生的“材”得有個充分的正確的認識才行。其次,課堂是大家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關鍵要素,只有所有的同學都參與進來了,課堂形成的基本前提才算是基本完備了。鑒于此,筆者認為教師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狀態,起碼是在體育課期間,多鼓勵,多關懷,一旦發現有問題一定要想辦法解決,這樣的話學生就有一種期待感,也有利于師生關系的緩和。根據霍桑效應的說法,當同學或者自己受到公眾或者權威式的他人的關注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簡而言之,教師作為一門學科在課堂上的權威,一定不能給學生設限,而是在認可學生的前提下,鼓勵其發展和挖掘潛力。第三,教師想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還要學會將自己“格式化”,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思路進行隨機應變式地教學。在選擇期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必由之路。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盡管總的理論和課程標準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個地區、各個學校具體情況不同,從而使得在新課改一些理念的落實不能照搬,而應該是隨機應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初中體育教學還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探究的地方,我們還在路上。
參考文獻:
[1]彭沖.淺談初中體育教學反思良策.新課程導學,2011年29期.
[2]王自東.淺談初中體育教學反思.新校園(中旬),2017年11期.
作者簡介:韓銀生,甘肅省武山縣洛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