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琴
摘 要:著名哲學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偉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可見書籍對于教育何其重要。要學好語文,光讀教科書是不夠的,語文教學要更多地引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讓孩子在書的王國里浸透、悟透。基于這樣的理念,老師常根據教學的單元專題推薦閱讀相關課外書,力求拓寬孩子的閱讀視野,提高孩子的語文素養。兩年多的課外閱讀教學探索,常思索:怎樣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如何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評價與檢測?
關鍵詞:課外閱讀;教學探索;文學素養
一、謹記檢測與評價的原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激發閱讀情感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檢測與評價的原則就是課外閱讀這個圓的規矩,它能幫助老師檢查閱讀的情況,幫助學生發現閱讀中的問題,明確閱讀的方向,找出差距,促進自身語文能力的發展。課外閱讀有別于課內閱讀,是無處不在的。《朗讀手冊》有這樣的例子:在美國家庭里,父母是非常注重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的。一般每天都會有一段全家人一起讀書的時間,爸爸媽媽也常會給孩子讀書。課外閱讀的隨時性也決定了教師對課外閱讀的評價與檢測應該是充滿人文色彩的,無處不在的。有道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于是我常會在不經意間和孩子聊聊讀書的體會,點評他們讀書的態度,讓孩子感受到他的勞動被關注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出來的,才能打動心的深處。”在與孩子共讀《笨狼的故事》時,我走到孩子中和他們聊天:“你喜歡這本書嗎?為什么?”“你覺得哪些情節最吸引你?”當我們有共同感受時,我會說:“哦,我也喜歡這段描寫,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孩子的見解很中肯時,我會表揚他們:“你講的笨狼的形象很吸引人哦。”孩子的理解有所偏差時,我會反問:“你覺得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談話改變了傳統的分數評價方式,卻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的尊重、關注與鼓勵。
孩子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缺乏信心了,我會跟他們說:“古人常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孩子們會馬上接學海無涯苦作舟。我看著他們,笑瞇瞇地說:“讀書多的孩子就是知識豐富啊!誰能給大家講講這句名言的意思?”爭先恐后發言后,大部分孩子的學習熱情也被調動了。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就是對孩子閱讀最大的肯定,孩子也在復述這些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二、豐富檢測與評價的方式——“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地展示閱讀的成果
對于小學生來說,僅靠興趣來維持閱讀是不長久的,也難以取得良好的成效。那么如何檢測和評價孩子們的課外閱讀才能使孩子真正受益呢?人們常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檢測之外,我還根據學生所讀的書籍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孩子進行“課外閱讀闖關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課外閱讀。
第一關:《課外閱讀手冊》我會記。這是最簡單的一關,是孩子走進書本、了解故事、感受故事的過程。每周的周末、周二、周四,孩子在這三次的課外閱讀時要完成一頁《課外閱讀手冊》,認真完成的孩子都可以得到A等的評價,優秀的閱讀筆記可以是A一個“+”,或是兩個“+”,還可以得到在全班展示讀書筆記的獎勵。而所有過關的孩子都可以在“課外閱讀闖關擂臺”的表格中畫上一面小紅旗以示闖關成功。
第二關:“課外閱讀”我會變。這是最難的一關,但這一關給學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臺,同時教師也能了解孩子閱讀的情況以及孩子之間的差異,能進一步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所以也是最有趣、最豐富多彩的一關。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如朗讀比賽、背誦古詩文比賽、講故事比賽、手抄報、演情景劇等。在這一關里,學生只要認真完成,同樣可以在“課外閱讀闖關擂臺”的表格中畫上一面小紅旗以示闖關成功;做得優秀的孩子更會獲得一二三等獎和神秘小禮品。這一關中小小的禮品獎勵和成功的體驗補償過程的辛勞,使孩子戰勝懶惰,信心增強,閱讀興趣與意志增強,推進閱讀的進程。
當全班共讀一本書時,因為閱讀能力的不同,孩子的閱讀速度也不一樣,為了解決閱讀快慢不同的問題,更好地激發孩子交流讀書心得,我還組織孩子制作“好書推薦”手抄報。
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讓學生把閱讀收獲用文字、圖畫或是聲音的方式表現出來,是課外閱讀質的飛躍。
三、牢記檢測與評價的目的——“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地渴望閱讀,提高個人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文學作品閱讀的評價,著重考查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應加以鼓勵。”同時也指出:“要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評價。應根據各學段的要求,通過小組和班級交流、學習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閱讀量和閱讀面,進而考查其閱讀的興趣、習慣、品味、方法和能力。”
通過兩年多的課外閱讀活動,老師充滿活力、富有人情味的評語讓孩子們變得自信了。在闖關過程中,因為有補測的緣故,閱讀水平較落后的孩子變得積極了。隨著拿到證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發現喜歡閱讀的孩子也越來越多了。從實驗開始,每學期開學之初,孩子們會主動說:“老師,推薦書目什么時候發呀?”“老師,我給你推薦一本很好看的書。”更難得的是,有些只看武器類書籍的孩子竟抱著楊紅櫻的書在讀。有次秋游,導游考了很多關于昆蟲的知識,孩子踴躍回答,令導游驚訝不已。一個孩子悄悄跟我說:“老師,幸虧你讓我們讀了《昆蟲記》。”
對于小學生來說,我想只要有了這種閱讀渴望,堅持閱讀,“量”的積淀肯定能帶領孩子出現“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吉姆·崔利斯.朗讀手冊[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