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海英
摘 要: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教育與小學課堂相結合勢在必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相結合,能夠為數學課堂的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撐。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效果并沒有如預期的理想。初步分析了目前數學課堂與信息技術在實踐整合過程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整理出意見,希望能給同行以幫助,共同推進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結合。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就明確指出,數學課堂需要與當下的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有效整合,通過使用信息技術這一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克服數學學習困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數學的意義。
一、利用網絡資源,做好課前準備
一堂40分鐘的課程往往需要老師花費2倍甚至3倍的時間去準備,教師需要根據班級整體情況做好充分的備課準備,整體上把握課堂的進度,了解課堂的層次遞進。互聯網下的信息技術為教師提供了龐大的資源,教師可以隨時利用網絡找到各種典型案例、名師講解、重難點分析等,尋找到最適合本班情況的例子、講解方式等,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講解相遇的概念時,課本上往往把用a、b代替人物名稱,脫離了相遇問題的現實情況。因此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檢索把相遇問題換成生活中能可能發生的實際情況,用班級學生的名字舉例,或者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片中相遇情況作為例子,以更加生動、龐大的資源為課程預設做好準備工作,老師也能從課堂的效果中得到反饋信息,不斷優化課程設計。
二、創設學習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
小學生尤其是低段小學生,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總是容易被其他事情所吸引,加上小學數學較為抽象,不太容易被學生接受,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不高,產生學習困難等狀況。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活躍學生思維,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解決學習困難的狀況。信息技術可以很好地將抽象的數學問題深入淺出,幫助學生理解。
在學習除法的運算的課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分西瓜的環境,假設他們現在擁有一個大西瓜,那么如何分配才會讓他們都滿意呢?有的學生會提議將西瓜平均分成8份,那么每個人都會得到一塊西瓜。有的學生會說七個小矮人喜歡白雪公主,希望把好的東西都給他,因此將西瓜分成兩塊,一塊給白雪公主,剩下的一塊再平均分成七塊給七個小矮人。還會有同學說把西瓜分成3分,白雪公主吃掉其中的一份,剩下兩份由七個小矮人平均分配。類似的情境設計會是學生在瞬間激活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發動大腦,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三、構建知識框架,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生年齡較小,習慣用形象思維進行思考,無法進行理性歸納,信息技術可以幫助老師將抽象化的數學符號、語言、運算過程轉化為形象化,更具直觀性的內容,使小學數學的知識體系不再是靜態的理論知識,而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使知識點易于被學生接受。
例如,在“直線、射線、線段”時,為了讓學生形象化地理解三者之間的區別,教師可以將孫悟空的金箍棒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當金箍棒被孫悟空拿在手里教訓妖魔鬼怪時,金箍棒就是線段;如果孫悟空把金箍棒放在地面,另一端不斷延長時,金箍棒就是射線;當孫悟空口中說著變變變,金箍棒隨之不斷邊長,兩端逐漸向兩邊延伸的時候,金箍棒就是直線。這一動態的過程與傳統課堂在黑板上畫出三條線,更有直觀性,與孫悟空的形象相結合,也易于被學生接受,加深其印象。
四、布置彈性作業,鞏固課堂學習效果
作業布置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一環,同時達到鞏固課堂效果的目的。目前網絡上能夠起到布置作業的APP有很多,如作業盒子、魔方格、速算盒子等,這些可以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課堂知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效果,選擇題目的難易程度,讓各類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鍛煉。
如在速算盒子這個作業布置軟件,老師可以根據課堂內容選擇作業,學生回家利用掌上電腦、平板電腦或大屏手機即可進入作業頁面,有題目難度設置,和完成時間設置,答完題目自動提交,網絡批改,做到快速高效,也使老師擺脫了批改的難題。老師通過查看學生的正確率,可以清晰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難點、易錯點進行深入講解。老師可以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練習,針對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布置基礎性的練習。分層次地布置作業讓各類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煉,鞏固了學習知識,還拓展了知識面,每個學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自從教育部將信息技術引入到小學課程中,給小學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設計等都帶來了革命性的轉變,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改變傳統教學觀念,響應時代的號召,積極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學校也應該構建培訓平臺,提供資源支持,使小學教學課和信息技術更好地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趙桂芹,王俊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20):83,8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