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筱雄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中的數學道理。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小學數學教學應加強學生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的聯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盡可能地將數學知識生活化,煥發數學教學的活力。也就是說,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根據教學經驗,簡單地說一說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完善,數學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開始意識到數學學習不單純的只是一種工具性教學活動,更是與生活之間密切相關。但受到傳統教學的不斷影響,數學教育教學活動一直都存在著與生活相脫節的問題。本文就從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這一個角度來說一說課堂改革的相關問題,以及如何開展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學活動。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導入
對于一節成功的數學課來說,良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聯系生活,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將其作為課堂的最初導入。用這樣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所謂有實踐、有體驗,才能出現真知。舉一個例子來說,小學低年級階段人民幣教學的時候,就完全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想一想,你們是否有去超市買東西的經歷呢?你帶了多少錢去買東西呢?又是如何進行付錢的呢?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投射出買東西的生活場景,并從中留下一定的懸念,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我們買了25元的貨物,我們可以怎樣付錢呢?聯系這樣的生活實際經歷,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不斷地鞏固自己學到的人民幣知識,并且能夠自己通過體驗購物、交易金錢等形式強化自身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活動一定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
二、營造生活化探究學習過程
數學學科的計算,反映的是客觀的數量關系和空間表達形式。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符合小學生的直觀認知的發展特點,加強學生的理解性,同時讓他們體會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
1.運用生活經驗,用自然現象解釋數學
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生活經驗,用自然現象解釋數學知識。舉個例子,教師在進行數學概念“可能性”講解的時候,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的一個情景:陽光明媚的午后,天突然陰了下來,天陰了有可能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呢?基于這種現象,學生將能夠回答下雨、打雷、刮風和晴天的可能性。之后,教師再通過這多種可能性的類比,引導學生掌握可能性這一個數學概念。并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你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可能性這個數學概念。通過這樣的教學講解形式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的質量。
2.運用生活經驗,在創造活動中學習數學
學生的創造意識是通過對數學學習興趣而產生的,新課程改革除了要求教師進行基本數學內容的講解之外,還要求教師能夠喚醒學生的創造意識。因此,在小學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和培養。例如,教師在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這一個板塊的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復習一下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并通過長方形面積的復習,創建一個研究性的問題:如果我用四根棍子來釘一個長方形,然后把兩個角拉起來,把它們拉成平行四邊形,我們猜猜看,這個時候的平行四邊形和原來的長方形面積還相等嗎?這一問題的探究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地進行思考,部分學生認為因為長度發生了變化,高度也發生了變化,面積不可能相等。另一部分學生認為,無論是變化前還是變化后都是同樣的四根木棍,面積根本就沒有發生變化。通過引導探究,學生能夠很快地發現其中隱藏的相等真理,利用生活實踐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一舉多得。
3.運用生活實際,在拓展練習中鞏固數學
數學學習是一種智力活動,也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小學階段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精神生活。通過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方式,讓學生從數學學習當中獲得樂趣,發展數學能力的同時,也建立能夠用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長足的數學能力發展。因此,在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的生活化教學,同時也要關注課后的生活化練習鞏固環節。
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更能夠引導學生擁有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變更傳統教學中“死讀書”的方式,成為一個活學活用的人。我也衷心希望每一位數學老師都能充分發揮他的教學技巧,秉承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育觀念,教會學生真正的數學學習方法,打造更合適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小琴.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構建探析[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12).
[2]肖新志.小學數學活力課堂的構建[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