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梅
摘 要:低年級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動,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多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內容,他們的學習興趣比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更好調動一些。他們就像是十萬個為什么一樣,他們對世界、生活都存在著無數的疑問和天真的想法,小腦袋里全是問題。他們對新的學習生活更是充滿了好奇,他們渴望知識,但他們也缺少許多學習的習慣、能力等等。
關鍵詞:低年級;多樣性;學習興趣
作為低年級的教師,尤其是一年級的老師而言,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的素材,所以,低年級的老師不僅要有更強的專業能力,還要有更高的品德修養,要對孩子有更強的愛心,做好言傳身教、做好孩子們幼小心靈的崇拜榜樣。低年級的學生像璞玉一樣等待著教師雕琢,他們像一張潔白的紙張,任由教師去繪畫出色彩艷麗的圖畫。他們求知欲非常高,他們的可塑性也極強,但他們不懂學習,也還不會學習。所以,作為低年級的教師責任十分重大,要引導好學生進行各項學習活動,要用課堂來打開學生知識的大門,用課堂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增長。
低年級的孩子喜歡表現自己、喜歡表演。那么,抓住孩子的這一特點,在課文講授的過程中設計讓學生表演的教學環節,提高學生興趣,而且對學習的內容也掌握得比較扎實。教師就需要在課前多分析課文內容,多分析學生的情況,將題材相當的課文改成課本劇一樣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表演閱讀。剛開始學生沒有參與過這種學習,可能會出現不知所措、按部就班的參與表演狀況。教師只需在開始的幾次練習中恰當引導,可以將表現能力強的孩子指派扮演表演,慢慢地學生就熟悉學習方式方法了,便可以自由選擇角色表演或創編角色表演,還可以分成小組進行競賽表演等。這樣學生一點點明白了就“上道路”,便可以放手讓學生參與表演了。例如:學習《動物王國開大會》一課時,學生們朗讀課文后,讓學生自己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自己朗讀。有的同學選擇扮演老虎,有的選擇扮演狗熊,有的扮演梅花鹿……但提出要求并不只是讀出來,而是要帶著通知人、參加人,包括沒聽懂問題的人等疑問口氣去朗讀,在學生扮演角色朗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下發通知把時間、地點、參加人說清楚是很重要的。學生表演結束后讓他們以“現在學校要組織新生參加入隊儀式”活動下發通知。讓學生再練習說說自己還想發出哪些通知,學生很快熟練掌握了下發通知的格式和要求。當學習《小猴子下山》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小猴子一路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抱西瓜的各種用手去完成的動作,讓同學分別來表演相應的動作,并且說說自己是做的什么動作,并用這個動作的詞說上一段話。這種方式的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而且參與度也高,在形象表演后的造句環節,更使學生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學生把這些難于理解的字義理解了,而且還會運用了。
低年級的孩子喜歡涂鴉,喜歡用圖畫表現自己的想法。課堂上結合學習的課文內容,讓學生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學習內容,不僅進行了很好的學科整合,而且讓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發散,教學效果比單一的講讀課文要提高幾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很好地被調動。例如:學習《彩虹》一課時,在學習之前讓學生描述一下對彩虹的認識和了解,再通過學習讓同學們知道彩虹是在雨停了之后,尤其是夏天的急雨過后,加上適當的陽光照射,便會折射到天空形成一道彎彎的彩虹橋。那么看到美麗的彩虹橋后你都想做些什么呢?在同學們暢所欲言之后,讀課文看看書中可愛的小女孩都做了什么。學完課文后,讓同學們拿出畫筆,試著畫出美麗的彩虹,并說說彩虹有幾種顏色、分別是哪幾種顏色。有的學生不僅畫出了彩虹,還畫出了在彩虹橋上灑水的小姑娘,有的同學還畫出了綠綠的草地、天空朵朵漂浮的白云、飛翔的小鳥……這種與美術學科相結合的語文課文學習,十分受學生的喜歡,而且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的孩子們更喜歡視覺上的吸引。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制作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創設更為豐富直觀的、互動性極強的情景教學,讓學生通過聲音、畫面和相應的影像播放,給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體驗。例如:學習《我多想去看看》一課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結合課文內容向同學們展示相應的畫面,播放北京首都天安門前莊嚴的升旗儀式,看著五星紅旗迎著朝霞在莊嚴的國歌中冉冉升起,告訴同學們國旗和國歌是中國的代表,讓同學們感受身為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播放美麗的新疆天山,看一看雪蓮花在天山腳下是怎樣耀眼地綻放。在學習完課文后,進行拓展學習,以幻燈片的形式給學生播放北京的著名建筑,讓同學們說說這些偉大建筑的名稱,播放新疆少數民族小朋友們的學習生活,感受祖國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諧,說一說自己知道新疆的哪些特產。最后播放被八國聯軍毀掉的萬園之園圓明園,讓同學們知道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鐵的教訓,我們要永遠銘記住這恥辱的一面,我們作為中國人一定要自強自立,從小扎實學習,為祖國做貢獻。這樣的教學學生學習興趣不僅高漲,而且學習效果同樣高效。
參考文獻:
[1]勞郁行.開展多樣性教學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J].中學教學參考,2012(14).
[2]郭正蘭.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J].新課程學習(上),2012(1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