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
摘 要:QQ、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媒介逐漸成為高校教育和大學生學習的新陣地。作為新媒體的直接使用者和傳播者,大學生群體通過網絡接受了的包羅萬象的資訊的同時,也接受了各種難辨真偽的信息,這給思想政治(以下簡稱思政)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需要我們引起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1.新媒體為大學生形成獨立的、健康的人格提供了平臺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的隱蔽性使得受眾可以暢所欲言地談論平時在現實生活中不能言表的矛盾以及無處表達的思想,這為大學生形成獨立的思想提供了契機。大學生對自己學業、情感、社會交際等方面的信息需求都可以憑借互聯網獨立進行選擇,各種基于新媒體的消息的即時推送,使得大學生可以多方位、全面、詳盡地了解各種時事動態以及網絡熱點,對于網絡上的各種信息輿論可以進行自覺地討論、思考、分辨,最終選擇汲取或者抵制。在“人手一機”的大學生中,新媒體能夠為大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提供廣闊的平臺。
2.信息的多元滿足了大學生的精神需求
新媒體的信息覆蓋社會的各個方面,學生利用新媒體可以輕松便利地捕捉到需要的前沿信息。網絡信息不斷地吐故納新,開放的網絡格局使學生接觸了大量的網絡信息、多樣的思想、多遠的觀念和多彩的生活方式。因此,新媒體在學生中間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也是最高的。新媒體的使用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更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
3.促進了思政教育方式的改進
新生事物的興起必然從最容易接受的群體開始蔓延。大學生在使用諸如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上表現得十分活躍,同時受這些社交平臺的影響也很大,因而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能夠利用這樣一個新的平臺,改變傳統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QQ空間動態、朋友圈或者微博查看大學生發布和轉發的內容,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向,做到有的放矢,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3G 圖文并茂、聲像交融的特點,將單純的說教和單向的灌輸變為互動式的交流和引導,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活潑生動,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1.導致教育者的權威性以及教育力度下降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教育者起主導作用,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由于教師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學生自主學習的可能,以及網絡平等意識的影響等多重因素的作用,傳統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大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需求。新媒體的發展使許多大學生可以即時通過隨身攜帶的手機快捷地查到各種公開或內部、真的或假的信息,不再輕易接受高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味灌輸。如果教師傳授的內容沒有充分的說服力或缺乏對新鮮事物的敏銳性,學生就會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產生懷疑,從而影響教師的權威。
2.為思政教育帶來一系列不可控因素
互聯網寬松自由的言論環境,使得網絡上的流言謠言難以得到辨別和控制。對于大多數大學生來說,識別那些造謠生事、引起思想和輿論混亂、制造不穩定因素的輿論主體的真實身份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同時,個體輿論主體的話語權增大,導致了校園網絡輿情難以監控,為大學生的管理帶來嚴峻的挑戰。
2017年12月3日在烏鎮開幕的第四屆互聯網大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對數字經濟和網絡空間與其擔心,不如擔當。新時代的教育者必須正視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難度與挑戰,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適時及時學習媒體技術,適應新媒體環境的不斷變化,提高自身“媒介素養”,應用新媒體的種種優勢,遵循大學生成長規律,并用先進的文化占領新媒體高地,構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
[1]趙麗平.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勢分析及創新對策[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6(2).
[2]郭靜虹.微博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觀[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