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佳冰
摘 要 豎屏視頻是近年來進入公眾視野的一種新視頻格式,日漸活躍于移動應用領域。文章以國內首檔采用豎屏格式播放的人物訪談類短視頻節目《和陌生人說話》為例,進行豎屏格式之于手機端訪談紀實類節目的適應性及效果分析,從而討論這一新現象對于新聞傳播領域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豎視頻;訪談節目;手機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08-0047-03
自1888年世界上第一部電影(影像)《Roundhay Garden Scene》問世起,活動影像大多以寬高比
4︰3或16︰9的寬屏格式在同樣比例的熒屏上播放。這適應了人眼的環境感知特性,被認為是更符合用戶觀看習慣的鐵律——直到手機這一新興手持移動設備的出現。
不同于以往舞臺、戶外廣告、電視機、電腦等以橫屏形式進行信息傳遞的媒介,手機使得人類第一次大規模地面對豎屏獲取信息。2014年12月MOVR移動設備報告顯示,智能手機用戶約94%的時間豎持手機。人們能夠豎持設備完成手機上的絕大多數任務,但在拍攝視頻或觀看視頻時,卻有了麻煩——動輒就要將手機向側邊旋轉90°或點擊選擇全屏模式,這并不是令人舒適的體驗。
前紐約時報的視頻制作人Zena Barakat在經過一年的研究之后發現,很多人不再愿意旋轉手機去觀看橫屏視頻。智能手機作為一個革命性媒介,似乎將掀起一場感官革命:它需要屬于自己的信息內容形式,針對手機屏和手機用戶特點專門制作的、能讓用戶在手機屏上獲得最佳觀感和舒適體驗的手機端原生內容,例如豎屏視頻。
2015年,Snapchat和Facebook等社交巨頭,率先開啟豎視頻風潮,并且這種模式正滲透到整個移動應用的生態系統中,包括電商、游戲、直播等領域。新聞媒體出于持續改善用戶體驗的需要,也紛紛開始這種新的傳播形式。2016年,一些媒體就在推廣豎屏視頻,《華盛頓郵報》推出了垂直視頻播放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在Snapchat做出的豎屏資訊的嘗試,為了登上Snapchat為專業出版人開辟的Discover板塊,英國廣播公司(BBC)甚至專門將先前已錄制完畢的紀錄片《行星地球》針對豎屏觀眾進行了屏幕切割。Snapchat稱,多種“參與度”測量結果表明,縱向視頻的播放次數多達橫向視頻的10倍。
2017年6月,騰訊新聞出品《和陌生人說話》,這是國內首檔采用豎屏格式播放的人物訪談類短視頻節目,邀請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陳曉楠加盟主持,專注于挖掘陌生人的故事,對話身邊普通卻又不凡的小人物。節目每期時長10~15分鐘,上線4期播放量即破億。中國財經時報網評論:“《和陌生人說話》顯示出了難能可貴的創新能力,成為訪談類節目的有力破局者,也代表了移動視頻時代的制作趨勢。”
本文將以此檔節目為例,進行豎視頻應用于移動端訪談紀實節目的效果探析。
1 豎屏應用于移動訪談紀實節目的優勢
1.1 豎屏構圖適于人物拍攝
豎屏十分適合個體表達,它的構圖很難容納多個人。縱向視頻應用Vervid的聯合創始人約翰·惠利表示,生活中許多事件重點都是在一兩個人的身上,而且因為人身高大于體寬,所以人物拍攝在縱向畫面里看起來最好。作為一檔人物訪談節目,核心即“人”。從《和陌生人說話》來看,豎屏構圖橫向上采用中近景,但縱向上又有特寫的效果,能夠同時展示上肢肢體語言與面部表情語言,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畫面來表現人物的姿態和細節,并且可以避免在狹窄的影室空間內拍攝到兩邊的照明設備,能起到減少橫向干擾景物、突出主體的效果。
在這檔節目中,與“陌生人”的形象一起突出的,是主持人的形象。在這檔節目中,主持人陳曉楠恰好是備受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從《冷暖人生》里走出來的陳曉楠,有著與這檔節目天然契合的主持風格——知性溫雅、談吐大方、清新自然。一般來說,在訪談節目中觀眾習慣傾向性觀察嘉賓的狀態,很少細心感受主持人給予節目的魅力。
但《和陌生人說話》充分利用豎屏格式對主持人形象的突出之用,讓主持人對社會的觀照、對人性力量的挖掘以及平等、真誠、尊重、善意的溝通方式,能夠有效影響到觀眾,實現訪談節目真正的雙向交流樣態,充分放大了訪談節目“談”的魅力,助力塑造節目風格,進行人文關懷的情感美育。
1.2 小景別增強交流感
阿里文娛優酷事業群副總裁鄭蔚曾說:“我們看網易TED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是演講,但在看直播的時候你會以為他在跟你一個人講?!边@二者之間的區別就在于構圖與景別。在紀實類視頻節目中,攝像機鏡頭是設想是觀察世界、傳達信息、表現情緒的有效工具,對鏡頭的設計和安排決定了畫面效果。豎屏構圖將鏡頭聚焦在最重要的內容上,在集中展示的被攝主體占據了畫面的主導地位,能夠產生較近的視覺距離,觀眾與被攝主體之間的心里距離縮小,容易形成一對一的交流感與關注感,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和陌生人說話》打出了“全屏觀看,離陌生人更近”的宣傳標語。
1.3 空鏡頭以細膩傳神
人物訪談的鏡頭之外,這檔節目里也用到了很多負責調整敘事結構、情緒基調和視覺感受的空鏡頭,遠近景雖均有涉及,但近景甚至特寫的篇幅相比之下要更多一些。不同于遠景空鏡頭的宏大深遠,近景空鏡頭以細膩傳情,或雨天水滴,或鐵網欄桿,這些畫面講究物體“質”的表現,即通過鏡頭將被攝主體細節的全部視覺內容或近距離才能看清的微小世界放大并呈現出來,直接調動觀眾的觸覺經驗,加強畫面的感染力,同時作為敘述情感的有效補充,有效提升影片的活力,拓展畫外空間[1]。
1.4 有助于實現信息的高轉化率
攝影取景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傳達信息內容,由于視頻畫面的時空限制,其畫面表現應該簡明集中,不能以復雜構圖和眾多內容的畫面來影響和干擾觀眾的視聽感受[2]。相比橫屏,豎屏構圖將鏡頭集中在最重要的內容上,省去無關信息,表現的畫面空間范圍縮小,被攝主體的部分形象成為引導觀眾視覺的主要內容,觀眾能夠自然聚焦,在不受到干擾的情況下更容易接收到拍攝者傳出來的信息,記憶留存時間也更長。
1.5 新形式帶來新鮮感
由邊緣需求到行業風口,豎屏視頻逐漸得到重視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在充分常態化之前,它對于公眾而言仍是件新鮮事。大象映畫創始人黃偉楨認為,“豎屏是一個非常好的識別符號,形式上的差異化比內容差異化更容易被感知?!背錆M著“構圖驚喜”的《和陌生人說話》,上線僅4期就播放量破億,網友評價“完全不同的欣賞體驗”“全屏豎式的體驗效果非常贊”。
2 豎屏應用于移動訪談紀實節目的劣勢
2.1 橫向視野過窄
視野過窄是豎屏形式的局限,除焦點主要集中于一人的人物訪談之外,大多數新聞節目都有多層人物關系和復雜的新聞場景,這可能無法實現全局性、大場面的敘事表達。從《和陌生人說話》場景構建的經驗來看,我們可以嘗試通過表現被攝物體的多個細節讓觀眾建立從局部到整體的完整感受[3]。除此之外,也有觀眾反映:屏幕變短之后字幕被分成幾行,讀起來更麻煩。
2.2 現實操作困難
豎屏視頻的拍攝與剪輯都會遇到許多麻煩。豎屏短視頻平臺大象映畫的創始人黃偉楨介紹說,視頻拍攝前首先得定做一個能把攝像機豎起來的云臺,這在市面上是買不到的;其次,傳統視頻的置景美術是橫向邏輯,當把攝像機豎起來時,構圖、取景就需要用另一套邏輯來思考;最后的剪輯也有麻煩,“橫屏的參數都是設置好的,一鍵完成,而豎屏就要重新優化一遍,所有參數都要調整”。
2.3 播出平臺受限
目前國內許多移動端新聞資訊平臺都只服務于橫屏,不支持豎屏播放格式,如央視新聞、澎湃新聞、南方周末、騰訊新聞、網易新聞等,對豎屏的畫質壓縮嚴重。不過,也已經有許多平臺也在積極迎合豎視頻的播放需求,電商平臺有如淘寶、京東,視頻平臺有如秒拍、快手、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社交平臺有如微信、微博、QQ,新聞資訊平臺有如搜狐新聞、今日頭條等,都在往豎屏方向優化。
3 結論
人物訪談節目是新聞視頻節目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它在主題上僅聚焦于少數的個人,因此畫面信息量較小,相比之下突發性新聞報道、深度報道等事件性新聞報道畫面信息較大,它包含著豐富的場景和復雜的人物關系,豎屏人物訪談式的拍攝方法可能并不適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其他的創新空間。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在Snapchat推出的每日新聞豎屏節目《Stay Tuned》形式就十分新穎:當畫面信息量較大時,屏幕就以1︰1或2︰1的比例上下分割開來,裁出的寬幅空間使得事件場景畫面能夠實現橫屏播報;除此之外,這檔節目定位明晰,更多針對年輕觀眾設置節目風格,字幕條色彩鮮艷且滾動頻繁,畫面切換快,能在短幾分鐘之內完成4、5條報道,內容涵蓋國內外時訊、流行文化等,以滿足快節奏的新聞獲取需求。節目播出一個月,NBC就在報道中聲稱該節目觀眾已經超過2 900萬,是NBC最受歡迎的晚間新聞節目《Nightly News with Lester Holt》觀眾數量的3倍。
豎屏視頻風潮伊始,伴隨著眾多反對的聲音——畢竟人們習慣了4︰3和16︰9的寬屏觀看模式。但在這場在“手”和“眼”的較量中,前者還是取得了暫時的勝利。德國心理學家格奧爾格·埃利亞斯·繆勒與舒曼在進行“重復辨別”研究時發現:在被試者已經建立起一個習慣性的判斷標準時,他會一直適應和堅持這個習慣性判斷,重復欣賞進而形成心理定勢。同樣,在多次重復之后,這種定勢也是可以被改變的。這說明:當下不斷飛速進步的人類文明,使得審美隨時都可能產生一輪新的變革,在此影響下的新聞界,也應緊跟變化,抓住受眾心理,去做一些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張啟忠.訪談節目編導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陳柱子.豎屏思維:大幅度提升手機端轉化率的邏輯和方法[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
[3]劉荃.電視攝像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